就业稳为经济稳作出积极贡献
□ 上半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737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67%,6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1%,低于5.5%的预期控制目标。
□ 2019届高校毕业生达到834万人。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进展总体平稳,就业水平与往年基本持平,就业局势基本稳定。
全年时间过半,但城镇新增就业目标已完成三分之二。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7月25日举行的发布会上,人社部新闻发言人卢爱红表示,上半年,我国就业形势总体稳定,为我国经济平稳运行作出积极贡献。
劳动力市场仍有回旋余地
今年上半年,我国就业形势保持总体稳定。人社部就业促进司司长张莹表示,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就业主要指标运行在合理区间。从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和失业率来看,今年上半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737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67%,6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1%,低于5.5%的预期控制目标。二季度末,全国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61%,同比下降0.22个百分点,环比下降0.06个百分点。
二是重点群体就业保持稳定。6月末,人社部对2000个行政村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监测显示,在外务工人数同比增长3.5%。困难群体帮扶力度也在加大,截至6月底,全国累计帮扶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就业1081万人,较去年底增加93万人。上半年,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87万人,快于时序进度。
三是劳动力市场供求基本平衡。二季度100个城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求人倍率为1.22,岗位需求大于求职人数,市场仍有回旋余地。
“中央把‘稳就业’放在‘六稳’的首位,提出实施就业优先政策并置于宏观政策层面,为稳定就业形势提供了有力支撑。”张莹说。
推进社保降费等政策落地
张莹认为,就业局势稳定,得益于几方面积极因素。
首先是经济持续发展。我国经济体量大,拥有丰富的产业结构和区域纵深,经济增长保持了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结构不断优化,经济发展对就业的拉动能力进一步增强。
其次是改革红利释放。简政放权、“放管服”改革深入推进,各类市场主体的创新创业活力竞相迸发,成为拉动经济和就业增长的新引擎。
再次是劳动力市场韧性增加。今年以来,国务院推出了降低社会保险费率、加大失业保险费返还等一系列重要举措,启动实施了大规模的职业技能培训,政策效应在持续发挥,同时人社部在上半年密集开展了“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招聘周”等就业服务系列活动,组织各类招聘会4万余场,提升了劳动力市场的热度。
尽管上半年就业形势整体稳定,但是就业压力仍在。张莹表示,人社部将继续把稳就业作为首要工作目标。
一是稳定就业增长。会同有关部门健全有利于促进就业的产业、贸易、投资等政策体系。完善就业优先政策落实机制,全面推进社保降费、失业保险返还等政策落地,鼓励企业不裁员、少裁员,支持企业吸纳就业。
二是突出重点群体就业。实施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新举措,集中开展专项活动,有组织开展就业见习。统筹推进退役军人、农民工、下岗失业人员、就业困难人员等群体的就业工作。
三是强化培训服务。全面推进技能提升行动,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推进标准化、智慧化、便民化公共就业服务,发布政策服务经办清单,简化优化服务流程,组织“金秋招聘月”等就业服务专项活动。
四是兜牢民生底线。对失业人员实行实名制的管理和服务,加强对城镇各类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援助和帮扶,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
高校毕业生就业总体平稳
张莹表示,2019届高校毕业生达到834万人。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进展总体平稳,就业水平与往年基本持平,就业局势基本稳定。
张莹说,目前,部分没有就业的毕业生正集中进入市场求职。为做好这一情况下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近日人社部会同多部门出台专门文件,加大政策服务支持力度,同时向2019届高校毕业生发出公开信,发布政策服务指引。
张莹说,下一步,人社部将重点做好三方面工作,支持高校毕业生实现就业。
第一,开展政策落实服务落地专项行动。发布政策服务清单,简化政策凭证和申请程序,努力扩大基层就业、企业吸纳就业、灵活就业等政策落地见效,促进高校毕业生多渠道就业。
第二,推出就业指导系列公开课。8月起相关课程将陆续上线,并同步开设在线指导咨询,组织专业力量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政策、求职方法、就业手续等方面指导。
第三,开展系列专项服务活动。今年8月至9月,人社部将部署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行动,对离校未就业毕业生集中跟踪帮扶,提供岗位信息、职业培训、就业见习等服务;9月至11月,人社部将开展大中城市联合招聘秋季专场,组织线上线下和跨区域巡回招聘。11月底12月初开展的人力资源市场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周活动,将面向往届毕业生和2020届毕业生,提供招聘指导等各类服务。
“在此过程中,我们将始终把困难毕业生和长期失业青年作为重点帮扶对象,持续抓好三年百万见习计划、青年就业起航计划的实施,帮助青年更好融入就业市场。”张莹说。(记者韩秉志)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物联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大众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大众新闻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