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湖南:农耕大省变身制造强省

发布时间:2019-07-29 11:39:47来源:人民网
原标题:湖南:农耕大省变身制造强省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强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在孕育兴起,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经济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湖南大胆解放思想,转型经济发展方式,完成了从农业大省到制造强省的蜕变,践行高质量发展理念,开拓出一条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路。

  勤耕开放试验田 尽享改革红利

  6月18日,湖南“世鑫新材”生产的时速400公里高速列车制动盘与闸片下线,标志着国外企业对高速列车制动盘的垄断成为过去。

  自2017年7月落地株洲动力谷自主创新园以来,世鑫新材高性能碳陶复合材料产业化项目已形成以轨道交通为核心,涵盖轨道交通、汽车、军工等四大板块。

  “世鑫新材”创始人肖鹏称,成功离不开中南大学和中国工程院院士黄伯云的支持。黄伯云是中南大学粉末冶金学院的教授、博士生导师。

  2000年3月,为激发科技人员的创新精神,保障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生产力,中南大学出台《关于落实国家的高新技术成果作价入股政策的实施办法》,其核心是两个70%:技术类无形资产入股时所获股份的70%给予对无形资产形成起直接作用的科研人员;结余的科研经费入股科技型公司时,课题组成员持股70%。

  “两个70%”政策对科研人员有激励作用,高校蕴藏的巨大的智力和技术资源被快速激活。无论是肖鹏研制的碳陶复合材料,还是黄伯云院士当年撬开了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大门的“高性能炭/炭航空制动材料的制备技术”,以及国际工程机械龙头之一的山河智能公司,其诞生与发展都离不开中南大学科研体制的变革。如今,中南大学科技园研发总部开园不到一年,已有150家科技型企业完成工商注册,27家企业签订入驻合同。

  中南大学的变革只是湖南解放思想大胆尝试的一个缩影。

  既不临海也不沿江,地处内陆的湖南,成熟的农产业让其享有“鱼米之乡”之誉。而革命老区湖南从来不乏“开放精神”。多年来,湖南省加快思想解放步伐,在科技管理、经济体制改革、社会治理等方面不断探索突破,尽享改革红利。

  湖南的另一所知名高校,国防科大也是成果创新的宝库。2018年以来,长沙市主动对接国防科大等高校高精尖技术人才,为了让这些高科技项目和人才物尽其用、人尽其才,长沙由20位市政府相关负责人兼任22条产业链的“链长”,构建起扶持产业链建设的责任链、工作链的政务服务新格局。

  在株洲的中国动力谷自主创新园,有一家善于织“天网”的公司——“傲英科技”,成为安防企业中的翘楚。傲英科技技术总监陈小天博士告诉记者,公司30多名员工,研发人员占80%以上,成为科技创新主力军。

  目前,湖南有100多所高等院校,35位院士,272个国家、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拥有179万名科研人才……在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等一批知名高校带领下,湖南省向制造强省的转型升级有了更雄厚的智力支持。

  求新求变谋长远 让“老树发新芽”

  今年5月,湖南举办国际工程机械展览会,1150家参展企业中包括行业排名第一的卡特彼勒、全球最大农机制造商约翰迪尔、美国凯斯,以及日本的日立建机、德国的利勃海尔等24家“巨无霸”。湖南的三一集团、中联重科、山河智能、铁建重工等本土企业,则组成会上“最强参展团”。

  1992年,原本扎根湖南中部山区涟源市的三一集团提出“双进战略”:进入大城市长沙、进入大行业工程机械。20多年筚路蓝缕,三一集团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混凝土机械制造商。如今,被誉为“中国工程机械之都”的长沙,拥有4家这样的全球工程机械50强企业,以及数百家配套企业,形成了一个世界级产业集群。2018年,长沙工程机械产业实现产值约1660亿元,产品覆盖全球160个国家和地区。

  翻阅湖南工程机械的成长史,“求变”“创新”是贯穿始终的关键词。

  三一集团从一开始就坚持走自主创新道路,日复一日地大投入于研发。截至2018年,三一集团累计申请专利8107件,授权专利6657件。三一集团从起步研发混凝土泵车,到成为有着“世界泵王”之称的全球最大混凝土机械制造商,用了13年。三一挖掘机从零开始至全球销量排名第一,仅用6年。

  从国家级科研院所转制而来、拥有60余年技术积淀的中联重科同样走了一条自主创新之路。据统计,从创立至今,中联重科累计申请专利9740多件,知识产权成为企业智能制造和创新发展的核心动力源。

  2012年,在产能过剩和需求低迷的双重夹击下,三一集团、中联重科、铁建重工、山河智能等龙头企业,依靠敢于打破边界的革新精神,走出一条“智造”突围之路。

  正是这样主动拥抱科技变革和市场选择,用智能技术全面改造工程机械等特色传统产业,湖南的传统制造业“老树发新芽”,重回历史最好水平。

  以高质量发展引领 “动力之城”盛誉世界

  在湖南,有一片30年前的荒芜之地,如今成为惊艳世界的中部创新驱动示范区。株洲市天元区易湘锋是这一变化的见证者。“下雨这里就一片汪洋,内涝不止。晴天刮风,河东几家大型企业的灰尘飘来,覆盖田野。”

  1988年5月,株洲市决定在河西原园艺场、农科所创建“株洲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这成为现在“中国动力谷”的核心,而遍及于株洲全市的,更是一个涵盖研发、整机制造与零部件配套产业的完整产业链,成为中国乃至全球产业特色鲜明的“动力之城”。

  “株洲诞生了我国工业史上200多项第一,瞄准动力产业集聚区不是一时冲动。”株洲市高新区管委会负责人表示,“动力产业是制造业的‘心脏’和‘起搏器’。株洲在高铁动力、航空动力、汽车动力等产业方面,优势明显。”

  ——坐拥中车株洲研究所和中车株机两个创新型企业的株洲,是我国首个轨道交通产业过千亿的地级市,电力机车产品市场份额全球第一,形成了全球最大产业集群。

  ——作为我国唯一的中小航空发动机的研发生产基地,株洲占据着国内直升机发动机90%的市场份额。

  ——北汽株洲分公司仅花了5年时间,就成长为华中地区发展速度最快、成长性最好的自主品牌企业,多款纯电动车占据新能源领域榜首。

  近几年,一个个产自株洲的产品,问鼎全球市场。国内首列商业化运营的中低速磁悬浮列车,我国第一型完全自主研制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涡轴“玉龙”发动机,国内首条8英寸IGBT专业芯片生产线……一项项源自株洲的核心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

  其崛起与“谷”内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息息相关。2017年,株洲系统构建了1+7产业扶植体系,先后建立创新服务中心、国际企业孵化器、留学人员创业园、中国动力谷自主创新园等重大科技载体;创业中心累计服务于孵化企业890家,区内高新技术企业完成国家863计划项目54项;国家创新基金项目193项;国家火炬计划项目50项;国家重点新产品项目80多项;2012年,株洲高新区设立全市第一家科技银行,全区企业累计融资突破100亿元。

  湖南统筹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坚定不移推动新发展理念落地生根。株洲的一些污染企业被关停,或整治重建,其中不乏在全球都有知名度的大型冶炼企业。在昔日著名的化工之乡长沙黄兴镇,如今,1%的土地支撑经济发展,99%的土地保护生态环境。护出来的青山绿水,如今成为当地发展生态旅游的优质资源。

  创新人才的汇聚是产业和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动力之一。

  最近3年,湖南省会长沙人口净流入年均超过20万人,目前长沙人均GDP超过13万元,在全国省会城市中排名靠前;但城市住房价格一直稳定在中部省份最低。产业链优势、人才政策和较低的生活成本等综合因素吸引了许多科技人才,为其注入产业转型的新力量。2018年,湖南纳入年度统计的高新技术企业数超过4000个,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突破8000亿元。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 洪克非 来源:中国青年报

(责编: )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物联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大众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大众新闻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