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大家手笔)
随着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已成为制约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瓶颈。习近平同志强调:“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只有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新形势下,推动高质量发展,维护国家安全,必须下苦功夫掌握关键核心技术。
从全球范围看,技术和产业发展主要靠两个因素驱动,一是国家安全等战略需求驱动,二是商业和市场驱动。近年来,我国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代表性成果如量子卫星等,大都属于前者。相对而言,商业和市场驱动的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仍是一个短板。习近平同志指出,“核心技术脱离了它的产业链、价值链、生态系统,上下游不衔接,就可能白忙活一场。”掌握一种产品或一个产业的关键核心技术,需要科研上下游共同努力。大学和科研机构的科研人员要发现新材料、新原理和新方法,为人类知识宝库增加新知识,实现从无到有的突破。企业的科技人员则要根据市场需求,寻找合适的知识组合,满足性能、质量、成本等各种约束条件,研发出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
关键核心技术源于基础研究,而基础研究的成果是新知识,主要体现在公开发表的论文上,大都不是能直接满足市场需求的关键核心技术。应当看到,从纸上的知识到有市场竞争力的技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发挥市场的驱动作用。从实际来看,要想把具有市场优势的关键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拆除阻碍技术产业化的“篱笆墙”,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精准对接,加快科研成果从样品到产品再到商品的转化。
需要指出的是,基础研究的努力方向应是挑战“无人区”,把不可能变成可能,把不可用变成可用。基础研究应鼓励往上游走,啃别人不敢啃的硬骨头,针对影响未来产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实现原理性突破。例如,高性能计算机的降能散热、长时效的电动汽车电池等都需要这样的原理性突破。而现有产品改进、性能提高、成本降低等与市场密切相关的技术课题,主要应由企业科技人员来解决。因为工程性的技术创新是在成本、时间等强约束条件下的创新,从事基础研究的科研人员大多对市场了解不深,往往难以理解这些强约束条件,他们一般习惯于从技术出发找市场,但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许多时候是根据市场找技术。可见,简单地要求大学和科研机构直接开发企业能接过去的关键核心技术,许多时候并不现实。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要掌握关键核心技术,除了大学和科研机构要努力,企业更是责无旁贷。由于历史原因,我国企业目前还难以完全担负起这一重任。改革开放前,我国企业研究开发的能力很薄弱。现在,我国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已有相当一部分有能力开展创新活动,但所占比例还是不够高。事实表明,一些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研究难以取得突破,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必须从国家发展全局高度认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激励了解世界科技前沿的青年人才进入企业,为提升企业科技研发能力提供有利的政策环境,切实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同时,要充分发挥市场的牵引作用,由企业牵头研发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关键核心技术。令人高兴的是,当前我国若干领域已涌现出一批创新活力较强的企业。这说明,我国企业有能力掌握高精尖的关键核心技术,我国企业自主研发正迎来一个充满希望的新时代。
(作者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人民日报 》( 2019年08月08日 17 版)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物联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大众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大众新闻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