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又是腾讯?
但谁能想到,20年前需要“天救”的那批“野生”创业者,在20年后成了国家经济战略的关键执行者。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电商网购、在线服务等新业态在抗疫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会继续出台支持政策,全面推进“互联网+”,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这是“互联网+”第三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
“互联网+”是相对消费互联网而言,通常也被理解成产业互联网。享受了20年消费互联网时代红利的科技巨头们,正在通过释放数据、技术和资本的方式,重仓产业互联网带来的新一轮时代红利。
自从2013年首次当选全国人大代表之后,马化腾累计提案40余份。如果说这些提案有什么贯穿其中的主线,那就是以产业互联网为核心的数字经济。
2011年,腾讯史无前例地做出了“开放战略”。自此之后,马化腾先后喊出了“再造一个腾讯”、“半条命”、“开放森林”、“互联网+”、“数字生态共同体”、“产业互联网”。可以说,互联网下半场的几个关键词,几乎都和腾讯有关。小马哥俨然已经成了数字经济的旗手。
对于一家公司来说,最鲜明的旗帜就是自身的战略、路线一定要与时代红利合拍。过去20年,腾讯抓住了两次红利。
天命
2001年,是腾讯发展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年。这一年对于腾讯而言,发生了两件大事:拿到了南非MIH集团2000万多美元的巨额投资;中国加入WTO。
在MIH入股之前的一年里,可能是腾讯历史上最黑暗的时刻。原有的投资款快花完了,但一直没有找到稳定的盈利模式。QQ用户数虽然高速增长,但VC都看不懂。逼得马化腾甚至考虑以极低价格将其卖掉。更可悲的是,网易、搜狐等如日中天的互联网新贵并不愿意接盘。
但历史的潜流的正在形成。2000年,中国一共有350万台上网电脑,一年之后,这个数字暴涨到850万台。差额来自哪里?答案是网吧。以《传奇》、《CS》为代表的大型网络游戏开始成为网吧的最主要卖点。
当时的腾讯还没有涉足游戏业务,但QQ作为简单好用的即时通讯工具,成了金矿旁边的“铁铲”、“牛仔裤”。南非MIH中国区负责人网大为(David Wallerstein)最早就是在中国城乡结合部的网吧发现QQ已经成了中国第一代网民的上网必备工具。
就这样,中国互联网第一款国民级应用的爆发式增长,竟是源自遍布大街小巷的线下实体店——网吧。
另一股历史潜流更为激荡。2001年12月,中国正式加入WTO,而为了这一天的到来,中国政府实际上早就做了各种产业对策,其中对中国互联网影响深远的一个事件,就是对电信运营商的改革。
1999年,在中美两国就中国入世达成协议之际,当时的中国邮电部作出建设多媒体宽带联网工程的决策,同年电信宽带ADSL(非对称数字用户环路)正式商用,这为中国早期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提供了非常及时的基础设施。
2001年中国电信、中国网通、中国联通(4.97 -0.20%,诊股)、有线电视网等企业开始了大规模的宽带网络建设。到2001年8月,仅中国电信就在全国形成了干线总长度已达20万公里巨大宽带网络。
而另一个对中国第一代互联网有“久旱逢甘霖”意义的事件,就是分拆中国电信,成立中国移动。
2000年,中国移动成立之后,就开始在经济相对发达的广东地区探索创新业务,移动梦网在深圳应运而生。
当年8月15日,刚刚成立不久的深圳移动就与腾讯签署增值服务合作协议,移动拿1.5成,腾讯拿8.5成。直到几年后上市,腾讯的主要收入来源都是增值服务。
如果说QQ让腾讯发现了诗与远方,基于移动梦网的增值服务收入则是让腾讯找到了面包与牛奶。当然,尝到甜头的不止腾讯,还有网易等一大批很长时间都找不到盈利模式的互联网公司。
谁能想到,国家为了应对入世采取的产业顶层设计,竟然间接解决了中国第一代互联网公司的生存问题。这不是蝴蝶效应,这是国运,尽管它看上去那么偶然。
所谓国运,就是风口背后的风口。没有网吧的普及,就没有QQ的崛起,没有中国的入世,就没有中国第一代互联网公司的起死回生。
变局
2015年的两会上,马化腾提交了一份《关于以“互联网+”为驱动,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建议》的建议。
在他看来,“互联网+”是指利用互联网的平台、信息通信技术把互联网和包括传统行业在内的各行各业结合起来,从而在新领域创造一种新生态。马化腾希望这种生态战略能够被国家采纳,成为“国家战略”。
在当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同年11月份,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最高领导人首次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构想,着眼点与“互联网+”不谋而合。
为什么是2015年?因为2015年中国内外部的宏观经济环境开始变化,当年GDP增速自1990年以来首次跌破7%。
经济增速的减缓源自传统发展模式的难以为继。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凭借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以低附加值的出口导向型经济为驱动力,虽然成就了中国经济奇迹,但也带来了企业竞争力不高、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经济效能低下、环境污染等一些列问题。
2015年还发生了一件事情,就是特朗普正式成为美国共和党总统参选人。从竞选期间开始,特朗普就对美中贸易逆差现状展开攻击,这也为他当选总统之后掀起贸易战埋下了伏笔。
内外部不利因素的叠加,让中国启动了新一轮自上而下的产业顶层设计,并诞生了以《中国制造2025》为代表的国家产业战略。
2018年,马化腾在腾讯“930组织变革”全员信中,提出产业互联网的概念,这既是对互联网+的升级,也是对供给侧改革的呼应。
由国家制定产业政策,企业跟进参与并受益,并不是中国首创。
美国第一代科技巨头并不是硅谷的互联网公司,而是以IBM、思科、英特尔、甲骨文、微软等面向B端客户(企业和政府)的软硬件公司。以IBM为例,在其100多年的发展历史中,决定其命运的诸多订单都是来自美国军方或政府机构。
去年,微软就击败了谷歌、IBM、甲骨文、亚马逊等巨头,从美国国防部拿下了价值百亿美金的云计算超级大单。而亚马逊2019年从美国联邦政府拿下的订单总额也超过20亿美金。
2013年,德国为了维持自身在传统工业制造领域的优势,提出了“工业制造4.0”的概念,旨在利用信息化技术促进产业变革。
国家的战略需要不仅支撑了企业的进化,也培育了相关产业的成熟。所以说,这一轮围绕产业互联网的革命,不只是中国人自己的事情,而是一场全球性的产业变局。
谁能抓住这场变局,谁就有可能享受新一轮国运的福泽。
闭环
腾讯、阿里等巨头在第一个十年所享受到的红利,一方面来自消费互联网的野蛮生长,另一方面则是间接获益于国家为了应对入世而采取的产业政策。多少有些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意思。
但这场以产业互联网为核心的数字经济大变革,是国家自上而下的战略布局,无论是针对性还是重要性,都是史无前例的。
无论是各级政府的政务数字化,还是以雄安新区建设为代表的科技创新支撑,都为中国科技公司转型产业互联网提供了难得的用武之地。
这是因为,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企业的数字化程度依然大幅度落后。我国企业数字化转型比例约25%,远低于欧洲的46%和美国的54%。
同时,中国企业和政府机构的IT消费几乎停留在美国90年代的水平,美国每个企业每年在SaaS方面的支出是中国的30倍。
企业IT支出的多寡折射出的是经济增长方式的异同,即是靠人力驱动,还是靠科技驱动。
据有关机构测算,在不考虑疫情影响的情况下,数字化转型可使制造业企业成本降低17.6%、营收增加22.6%,使物流服务业成本降低34.2%、营收增加33.6%,使零售业成本降低7.8%、营收增加33.3%。
产业互联网就是要弥合中国企业级客户的数字鸿沟,提升效率,转变发展方式,以便在未来的全球科技博弈过程中立于不败之地。
今年5月份,由国家发改委牵头,联合相关部委、企业共同发布了《数字化转型伙伴行动倡议》。作为首批入选该行动的企业,腾讯第一时间推出了“数字方舟计划”,重点帮助农业、工业、商业、教育、医疗、文旅等六大领域数字化转型。
以对工业领域的帮扶为例,腾讯将在全国建设10个云启产业基地,扶持当地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通过“企复计划”降低中小企业的上云成本,限期免费提供云基础资源;为10万多家中小微企业免费开放企业微信、腾讯会议等在线办公应用;“We智造”、健康码、企点等产品帮助中小企业运营线上化,并提供相应补贴。
今年“新基建”首次被纳入政府工作报告,其主旨与互联网+、产业互联网、数字经济一脉相承,旨在发展新一代信息网络,拓展5G应用,建设充电桩,推广新能源汽车,激发新消费需求、助力产业升级。
对此,腾讯将在未来五年投资5000亿用于新基建项目的进一步布局。也就是每年1000亿的投入规模,与腾讯每年的利润总和大体相当。
但腾讯对产业互联网的看好不是源于财大气粗。底气来自过去20年的积累。
依托微信、QQ等国民级应用,腾讯每天服务10亿级用户,构建了超过2000万合作伙伴的生态体系,每年帮助生态伙伴完成超过上千亿笔交易。这是腾讯在数字经济和产业互联网战略的基石。
2019年,腾讯在全球主要国家的专利申请数量已超过3万件,已授权专利数量超过1万件。专利申请数量在国内互联网公司中排名第一,在全球互联网公司中排名第二,仅次于谷歌。
没有庞大的用户基础和海量数据(20.23 -1.75%,诊股),再强的技术也是无水之源;而没有长期的技术积累,再多的用户和数据也是无本之木。
产业互联网的本质是打通B和C两端,这就需要技术和数据的叠加效应,无疑腾讯是中国科技公司中极少数具备这种双重能力的公司。
腾讯主攻政务市场数字化的WeCity项目,先后拿下广东省政府10亿大单、长沙政府市5.2亿和成都市政府8.7亿大单,如果没有微信这个超级入口,以及庞大的技术支撑,是根本不可能的。这背后体现的当然是一家公司C to B的综合能力。
走在这一轮产业互联网前列的公司,基本都是消费互联网的大赢家,腾讯、阿里、百度、华为等公司过去20年积累了丰富的服务C端用户的经验和能力,如今把这种经验和能力与5G、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以及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结合起来,形成了又一个时代红利——产业互联网。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物联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大众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大众新闻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