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商汤科技亮相2020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

发布时间:2020-11-01 11:12:00来源:本站原创
       2020年10月29日——2020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暨展览会(SAECCE)近日在上海举办,全球领先的人工智能平台公司商汤科技携智能驾驶技术全面亮相,以原创AI技术赋能车端、路端的智能化升级。基于自主研发的深度学习超算平台SenseParrots、基础算法工具链、大数据标注仿真平台等优势,商汤科技正依托领先的智能驾驶软硬件研发平台赋能多层次、多车型的自动驾驶系统的开发和应用,同时通过智能驾驶算法感知平台赋能V2X车路协同等场景的创新,助力打造“聪明的车”和“智慧的路”,为智慧交通产业的发展和生态构建注入强大的动能。

商汤科技研发执行总监石建萍在演讲中表示,“得益于深度学习和AI算法技术的突破,感知技术已成为辅助驾驶、自动驾驶、车路协同发展最重要的创新驱动力之一。商汤将以感知平台作为主要算法平台优势,以智能驾驶软硬件研发平台为应用落地基础,推动车、路两端从看清时代向看懂时代迈进,构建汽车智能化、网联化的创新基石。”

以软硬件研发平台推动多层次自动驾驶创新

智能驾驶技术可显著提高道路交通的安全性,为人们带来舒心、便捷的出行体验。为推动智能驾驶技术的普及,商汤科技不仅推出了ADAS高级辅助驾驶解决方案,也在研发包括感知、分析预测、决策规划控制、城市级三维地图重建及无人车高精度定位等技术能力的L4级自动驾驶系统,并构建了面向乘用车、小巴车等多种车型的智能驾驶软硬件研发平台。通过提供多层次的自动驾驶解决方案,有效降低“聪明的车”的研发和应用门槛。

凭借多项国际领先的自动驾驶核心技术,商汤的感知技术可以帮助车辆精准理解周围环境,通过分析预测能力智能预测行人、车辆等各种交通参与者的运动方向、下一秒位置,由此为车辆做出及时、有效的决策和路径规划,且在不同天气、不同光照、不同城市、不同气候环境下均有稳定的表现。其可插拔的多传感器融合技术可以灵活适配于低成本高级辅助驾驶系统与L4自动驾驶系统中。此外,商汤还提供城市内10cm级别的定位服务、自研的高精度语义地图格式和兼容标准地图格式,实现小场景下百公里低成本快速建图。

自2016年布局智能驾驶领域以来,商汤科技已在日本常总市、中国杭州及上海临港等地进行路测,实现在半开放场地内的无接管自动驾驶。去年12月,商汤自动驾驶汽车在浙江国际智慧交通产业博览会期间提供的接驳服务,让大众近距离感受到了自动驾驶带来的安全、便捷的未来出行体验。今年6月,商汤科技正式获得由上海市颁发的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牌照,获准在指定的公开道路上开展无人驾驶测试,成为推动自动驾驶技术创新的重要里程碑。

以感知平台赋能路侧智慧化升级

车端的智能化发展有效推动了自动驾驶技术的普及,而路侧的智慧化升级,将进一步解决单车智能存在的感知范围有限等问题,在V2X车路协同场景中具有极强的应用价值。商汤科技不断拓展智能驾驶算法感知平台的能力,在不断优化视觉感知算法及相关产品应用的同时,凭借车端多传感器感知能力的积累,创新地研发了基于FPGA的SenseDrive LiDAR激光雷达嵌入式感知方案,以更高的感知范围和精准度,助力路侧感知能力的提升,推动打造“智慧的路”。

依托领先的激光雷达感知算法,商汤SenseDrive LiDAR可以高效处理激光雷达的点云数据,高精度地进行不同类型机动车、非机动车和行人等交通参与者及其他动态物体的检测和跟踪、障碍物检测和属性识别、可行驶区域检测、车道标识线识别。其可在360°范围、120米距离内,以每秒10帧的刷新率,实时检测多达300个目标,并精准判别目标类别、朝向角度、尺寸、中心位置、速度、加速度、置信度等信息,有力推动激光雷达在路侧智慧化发展中的应用。

路侧感知能力的提升,可为车路协同提供强大的信息辅助。从车流、人流密集程度的精准识别,到丁字路口、十字路口的补盲,可以为道路交通的指挥调度,提供高效、可靠的决策依据,显著提高道路、关键卡口信息准确率和通行效率,真正实现道路交通综合治理能力的提升。

随着今年“新基建”战略的提出和持续落地,车路协同将是交通基础设施智能化升级的“加速器”。商汤科技将充分把握新基建为车路协同带来的发展机遇,积极发挥智能驾驶感知平台在感知算法方面的优势,并通过智能驾驶软硬件研发平台,加速自动驾驶系统的研发和应用,加速商业化落地步伐,为智慧交通产业的发展贡献AI的力量。

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期间,商汤科技发挥自身独特优势,利用AI原创技术开发了智慧防疫解决方案、SenseCare肺部AI智能分析产品、SenseOffice商汤智慧办公平台系统等产品,并应用于全球范围内丰富的场景之中。海外如新加坡、韩国等地已引入无接触式热成像测温一体机SenseThunder-E mini,守护健康。商汤科技积极助力疫情防控和各地复工复产,为全球社区贡献了自己的创新能力。

(责编: leiyang)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物联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大众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大众新闻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