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 >

一个不一样的北京城

发布时间:2019-07-27 13:09:18来源:人民网
原标题:一个不一样的北京城

《人文之蕴——北京城的空间记忆》

刘凤云 江晓成 张一驰 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光明书话】

城市,被称为现代文明的一面镜子,是被人们赋予现代理念最多的地域空间。作为城市中的重要构成要素,建筑是城市独有的一种语言,它们不仅展示着一个城市当下独特的魅力和风采,更诉说着历史长河中那些动人的过往与故事。建筑和空间当中承载着的思想理念,是一个时代人文文化的集中体现。随着建筑和城市空间的不断变迁,历史与现代性也在不断被形塑、重构。城市就这样,成为连接现代与传统的空间,城市空间中的人文精神则是传统文化跨越多年依然跳动的脉搏。

《人文之蕴——北京城的空间记忆》一书,从城市营造、街道坊巷、商业市集、士人活动、宅第设计和园林艺术等几个方面入手,探寻了北京城空间场域中所积蕴的丰厚文化底蕴和人文传统,呈现了一份生动的北京记忆。在编辑这本书的过程中,它拉起了现代北京城面前的重重帷幕,带我们穿过城市记忆这条幽深的曲径,开启一场了解北京城空间变迁的文化之旅。

《人文之蕴——北京城的空间记忆》这本书以叙史的方式,复活了文物古迹的历史精神,阐发了现代城市要素的人文意识。它从城市营造、街道坊巷、商业市集、士人活动、宅第设计和园林艺术几个方面,将北京的传统与现代重新勾连了起来。阅读这本书的时候,你会发现,人们熟知的北京城面貌下隐藏着历史变迁的人文精华,看似平凡的城市元素背后有着不为人知的文化密码。比如,我们平时也许不会注意到,北京城的城市空间整体接近方形或者长方形,这与中国古代社会“天圆地方”的形态观念是分不开的。因而,用于祭祀天的天坛祈年殿是圆形的,用于祭地的地坛则是方形的,而与地相关的空间场域,包括井田、房屋、城池,也一并都是方形。方块形状的土地形态,是古时人们最理想的生活空间。

在这本书中,作者告诉我们,追根溯源,方形城市的原始形态为“匠人营国,方九里”的规范,核心还是在于儒家的“礼”字。空间形态,表面看上去是简单的城市营造问题,但是背后却有深厚的人文文化作为支撑。又如,丰台作为现今的北京城六区之一,似乎并无特别让人惊艳之处。但在清朝,丰台是“为京城养花之所”,每逢春时,来丰台赏花的汉人士大夫络绎不绝。此处有名的花卉为紫薇、夹竹桃、长春、玫瑰等,花卉主要供应皇室、官僚。丰台的花农种植技术极为精巧,即使在冬季,也能“尽三季之种”,十月中旬牡丹就已经可以进贡至皇室了。惬意的丰台赏花丰富了士大夫们的游赏活动,留下不少瑰丽的诗篇。而这种将自身纳入自然的努力,也展现了士大夫们与自然和谐相处,用美景增益自身文才的愿望。游赏活动与文化活动联结在一起,文士们通过将对北京城空间的人文想象糅合进入文化作品,丰富了空间背后的人文意蕴,沉淀成为北京独特历史文化风貌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果说这本书激活了传统的文化符号,是为了能够让人们从历史的角度了解一个不一样的北京城,那么更有趣味、更具丰富性的,莫过于这本书当中呈现出的,历史与现代穿越时空的联结。所谓的联结,就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之中,高楼大厦替代了低矮平屋,现代经济代替了精耕细作,而有些东西,却始终没有变。有时古人和我们之间仿佛有些默契,有时想起,甚至能够让人会心一笑。比方说,上文中提到的琉璃厂书市,除了卖些书本古玩,也兼卖些文教用品。每到科举考试,琉璃厂附近卖考试用具的铺面,都会挂上“喜三元”的牌子,就是为了给考生讨个好彩头。编辑过程中读至此处,突然想起了高考时文具店里的那一支支印上了“孔庙祈福”四个字的签字笔,不禁觉得十分有趣,原来我们和古人竟有如此默契。又如,清代的书法家、文学家、金石学家翁方纲,平时最仰慕苏轼,为了充分表达这种仰慕之情,他给自己的书房起名叫“苏斋”。乾隆三十八年,翁方纲偶然买到了宋版《施顾注苏诗》,所以就以此为契机,每年十二月十九日邀请文人当中的好友,举行给自己的偶像苏东坡过生日的活动(“为东坡寿”)。对偶像的赤诚之心,实在让人感动。更让人意识到,原来粉丝对偶像的崇拜也并不是现代社会才有的什么新鲜事儿。

《人文之蕴》讲城市的商业空间、讲文人的寓所和活动空间、讲古人的构屋和安居,总是时时让人联想到自己的现代生活。它讲历史又不局限于历史,述说传统又体现时空关联,让读者对历史文化、对当下生活,都能情不自禁地产生一些新鲜、别样的认识与感受。

最后分享一点设计此书时的小故事。最初在为这本书制定装帧方案时,考虑到整套丛书的书稿体量,我们曾经设想过要把它设计成大16开的样子,觉得大开本的呈现会让书中带有学术厚重感的内容更加贴近读者。但是跟作者刘凤云老师沟通后,她非常不赞同。刘老师觉得大16开的设计会让这本书在厚度上过于薄了些,无法体现它当中承载的文化意涵。后来经过认真考虑,我们也认为对于这样一本讲述北京特色、北京风格和北京气派的好书,必须用更加大气的装帧设计才能与它相匹配。最终,这本书变成了读者们现在看到的样子。端正大方的正16开,正配得上北京城的大气与沉稳。封面采用了大面积的赭石色,让人想起四合院的红柱、紫禁城的宫墙。事实上,赭石色的颜色源自赭石这种矿物质,而在我国古代没有化工颜料的时期,矿石颜料正是建筑颜色的主要来源之一,赭石色的封面因此更应和了我们这本书透过建筑及空间变迁展示北京城文化传承这一主题。封面下方选择了展示北京城坊巷区划的古图,图中不仅可见北京城四四方方的空间区划结构,更能隐约看到其中攒动的人影。通过封面图的选择,我们希望能够与读者分享这样的感受:空间,因为有了人的参与,才变得灵动;也正是因为人对空间的不断重构,北京才能够在文化的代代传承中形成今日富有人文气息的城市气象。

(作者:盛杰,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编辑)

(责编: )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物联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大众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大众新闻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