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苏州黎里镇——留住千年水乡的古韵
黎里古镇。周缘 摄
站在黎里的石板桥上望去,盈盈绿水穿镇而过,两岸是白墙黛瓦的民居,有的屋檐下挂着几串红灯笼,为恬淡的小镇添了几分明艳。宅院之间留出一条条狭长的巷弄,似乎把江南的旧时光都收藏了起来。
黎里镇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镇上115条旧弄堂保存至今,其中90条是有屋顶的暗弄,堪称江南古镇之最。
走进胡家弄里,漆黑一片,深不见底。73岁的李海珉步履矫健,皮鞋在石板路上叩出响亮的笃笃声。作为土生土长的黎里人,他在这些弄堂里走了无数次,每一扇漏窗、每一个灯龛,他都能讲出故事。“胡家弄长96米,里面有个直角拐弯。黎里的弄堂都是‘步步高’,第一进最低,以后次第升高,既讨了口彩,又满足了排水的需要。”
李海珉介绍,黎里早在唐代就形成村落,南宋时发展为集市,明清时期成为江南商业重镇,许多名门望族在此定居。市河上12座古桥,驳岸边254块供往来舟楫系缆的缆船石,诉说着这里曾经的繁荣。
古镇的中心坐落着柳亚子纪念馆。这座古宅曾是清乾隆时期工部尚书周元理的私邸,后成为南社发起人柳亚子生活起居和开展革命活动的场所。纪念馆里保存着与柳亚子及南社有关的藏品近千件,通过文物陈列、资料展示、场景复原等方式,再现了爱国诗人柳亚子的传奇人生。
原是黎里二中语文老师的李海珉,自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有意识地关注黎里古镇的历史文化。1994年他调入柳亚子纪念馆、黎里镇文物保护所,全身心投入古镇保护工作。2012年黎里古镇保护开发计划正式启动,已退休的李海珉又被聘为古镇保护开发管理委员会顾问。
炎炎夏日,漫步在临水而建的廊棚下,只见水波流转,绿意葱茏。连绵的廊棚曾为古人遮阳挡雨,如今成了黎里的一道风景。李海珉说,20世纪七八十年代,黎里曾大力发展工业,为了用卡车运输材料,市河北岸的廊棚全被拆掉,青石板路变成了水泥路。几年前为配合古镇保护开发,又恢复了原貌。“这看似回到了原点,实际上却是螺旋式的上升。黎里的经济水平提升了,由此带来思想观念和发展方式的更新。”
2012年,凌刚强调任黎里古镇保护开发管理委员会副主任。“我到黎里后第一件事是采购老砖头、旧瓦片,采用原始材料进行古镇修复,此外还要尽量保证原工艺、原结构、原式样、原环境。”端本园是他的第一件“作品”,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园中的双桂楼和六角亭被复原,曾经填埋的荷花池也重新挖掘出来,吴江名园的风貌重现眼前。
2014年,黎里镇成功申报“中国历史文化名镇”,2015年增补进江南古镇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名录。近两年来,黎里古镇引入了不少现代文化业态,锡器博物馆、徐悲鸿艺术馆、东圣堂江南民俗博物馆陆续落成,形成文化产业集群。古镇最东边竖起了“黎里文化创意园”的招牌,园中有座六悦博物馆,石雕馆、轿子馆、匾额馆、婚嫁礼盒馆等30多个特色鲜明的展馆,展示了美籍收藏家杜维明的4万多件藏品。古窗棂馆里,350扇精美的木制花窗挂在蓝色和紫色的展墙上,万字纹、冰裂纹、十字海棠纹等瑰丽纹样,凸显出古人的匠心。
李海珉在老街上走着,古董店的老板、树荫下纳凉的老人、街上闲逛的居民,都向他招手示意,叫一声“李老师”。和其它古镇相比,这里少了游人的熙熙攘攘,多了几分生活气息。“一半原住民都留在了古镇。只有当他们还住在原来的房子里,这个古镇才是活的。”凌刚强说,“我们整治了镇容镇貌,改善了基础设施,让古镇居民享受到发展的红利。”
一家挂着“冯记油墩”牌匾的铺子前排着长队,掌勺师傅将裹着豆沙或肉馅的糯米团子扔进沸油锅里,油墩炸得金黄,十分诱人。凌刚强说,古镇上的餐馆、小吃店大多是本地居民开的。“黎里的发展定位首先是宜居,其次是宜业,最后才是宜旅。保护古镇的首要目的不是发展旅游业,而是让居民过上更好的生活。”
对于黎里的未来,凌刚强信心满满:“黎里位于江浙沪交汇地带,区位优势明显。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下,黎里将迎来更多发展机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物联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大众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大众新闻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