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学习永无止境
童年时父母亲相继离世,家境贫寒,生活艰难。这使我自幼能吃苦,勤奋好学。小学毕业时迎来了新中国成立,从初中、中专到大学,我的生活和学习费用都是靠人民助学金供给。没有党和国家的培养,我就不可能接受教育、不断成长。读初二时,老师介绍我读苏联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正是这本书的启蒙,使我走上了追求进步的道路。新中国阳光明媚,处处洋溢着团结奋进的气氛,激励着我奋发向上。我先后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和中国共产党,从此读书和工作更加努力了。
我在读书路上的新起点,是1956年7月考入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系学习。这是一个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当时授课的宋涛、卫兴华、吴树青等老师要求我们认真读马克思《资本论》等经典著作。开始读时理解不深,难懂的章节、段落便反复读,向老师请教、与同学讨论,直到读懂理解,并认真写读书笔记。大学几年的每个周末及寒暑假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教室和阅览室度过的。毕业前,我认真读完了《资本论》一、二、三卷和恩格斯《反杜林论》等著作,为后来工作打下了基础。
书到用时方恨少。大学毕业后,我留校分配在《教学与研究》杂志做编辑。当时,我在编辑工作和写文章上完全是门外汉,必须从头学起,大量阅读,强补各方面知识。我请教同在编辑部的许征帆老师应怎么读书,他建议我先认真读《毛泽东选集》四卷和鲁迅著作,再从《古文观止》和《古文辞类纂》中挑选些范文熟读,补历史知识可读《资治通鉴》。之后几年,我认真读了这些书,确实有很大收获。
1961年9月,我被调回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系工作。1962年春天,有幸参加黄松龄副校长领导的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研究小组。黄校长提出,应认真研读列宁在俄国十月革命后的全部著作,再紧密结合我国实际,从中研究建设社会主义的规律。我按照这一要求,用一年多时间把列宁在十月革命后的著作通读了一遍,并写了读书笔记。这对我后来研究问题也有帮助。
“文化大革命”期间我认真读的书不多。直到1977年,我下决心把当时已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50卷通读一遍。6年通读《全集》50卷,使我系统地学习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受到了深刻教育。马克思为了科学事业和无产阶级解放事业,毕生以惊人毅力,历经艰辛,呕心沥血,百折不挠,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马克思研究任何问题,总是要掌握前人以及同时代人已经搜集到的全部材料和形成的成果,在此基础上进行批判性、系统性研究,并不断跟踪经济、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用新的实践检验已有的结论,不断研究新情况新问题。马克思从来不把已有研究的结论当作僵死不变的教条,总是反对把他在一定条件下的论述变成一把万灵的钥匙。在他的著作中,我们看不到从定义、原理、规律出发,只靠演绎推理得出结论,而总是从具体的历史环境和条件出发,对问题作出具体的分析,从而得出结论。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是科学,就是因为它是严格遵循科学规律进行科学研究的成果。更让我终生受益的是在马克思、恩格斯著作中到处蕴含的唯物辩证法,这不仅成为我研究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而且成为指导我走人生道路的基本准则。
20世纪80年代,我曾在《红旗》杂志社担任编辑、评论组长和经济部负责人,撰写或编辑文章,都从读书和调研开始。每年用一两个月时间到农村和企业调研,并带着实际问题和工作任务反复研读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论述和中央文件及相关资料,力求吃透两头,使撰写、编辑的文章能够正确体现中央关于改革开放和发展的决策精神。
1988年调到国家计委经济研究中心以后,为适应转到宏观经济部门做研究和参与文件起草工作的新任务,我夜以继日地认真读书学习,力求深入掌握宏观经济理论、政策和现实经济情况。同时,充分利用到国外考察、研讨的机会,深入了解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和经验教训,并结合实际重读西方经济学的代表性著作。读书学习使我能够不断充实提高自己,较好地完成工作任务。
我自少年开始爱读小说。读一部文学巨著,犹如经历了一次人生,有助于丰富人生阅历,可以产生不少有益的感悟。进入老年,读书兴趣不减,除了工作和研究需要读的书,还经常阅读关于国际经济、政治的研究资料以及网上的信息、文章。爱读书使我拥有诸多伴随一生的“良师益友”,真是其乐无穷、受益不尽啊!
《 人民日报 》( 2019年10月14日 09 版)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物联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大众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大众新闻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