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用好教材先得“穿越”和“脑补”
小学语文课本中出现的第一首古诗是什么?出现的第一篇文言文是什么?
相信这样的问题并不难回答,只要认真地翻阅一下教材就能找到答案。
“我统计了,小学一年级语文上册出现的第一首古诗是《咏鹅》,三年级出现了第一篇文言文《司马光砸缸》。”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同时也是央视《中国诗词大会》鉴赏嘉宾康震,在参加教育部近日组织的“统编三科教材西部巡讲活动(临夏站)”时给出了答案。
但是,为什么会是这两篇呢?相信真正思考过这个问题的老师并不多。
“老师在面对教材时,其实是面对着一大批智者,面对着巨大的前辈智慧的累积,所以老师首先要有敬畏心,要向教材学习。”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教育部义务教育教材审查专家成尚荣说。
专家解释,这其实是一个“穿越”和“脑补”的过程。教师如果想真正地驾驭教材、超越教材本身的“方寸之地”,在拿到教材时首先让自己“穿越”到教材编写未完成的时刻,再“脑补”教材选材时的删删减减全过程,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站在教材的高度,理解每一篇选文、每一个素材,甚至每一处删减背后所蕴含的教育意义。
“短小精粹的古文很多,为什么一年级上册要选《咏鹅》、三年级的时候选《司马光砸缸》?”康震自问自答,如果认真分析这两篇选材的背后,我们能发现很多内容,首先,《咏鹅》是初唐诗人骆宾王7岁时写成的,《司马光砸缸》则记录的是司马光七八岁时的故事,一个是小儿所作,一个是小儿所为,同样有着极大的社会影响力;而且从两个小主人公后来的发展道路看,他们没有成为“伤仲永”,而是都在各自的成长道路上持续地有着更好的发展。
“老师们在讲了《咏鹅》这首诗后,还可以继续讲骆宾王,讲了司马光砸缸的故事之后,还可以继续讲司马光后续的故事,这才是我们的语文老师要告诉学生的。”康震说,真正的教育在教材的“方寸”之外。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但是“教材不是学科知识的简单堆砌和重叠,而是编者依据便教利学、由易到难、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等原则,对学科知识的有机重组和创造。”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编辑室主任、统编小学语文教材执行主编陈先云说,比如,一年级语文上册拼音部分“z c s”一课安排到了“zh ch sh r”一课之前,有人提出这种编排方式与声母表的顺序不一致,那么,为什么非要出现这样的不一致?
陈先云解释,这样的编排充分考虑了学生学习拼音的难易程度这个因素。因为,“zh ch sh”分别由两个字母组合而成,从记忆字母形体、学习书写字母的角度,这几个声母掌握的难度要比“z c s”更大。另外,从学习发音的角度看,翘舌音“zh ch sh r”更难,特别是“r”,对许多方言区来说都是难点。因此,在教材中先安排学习平舌音“z c s”,有了“z c s”的基础之后,再学习翘舌音“zh ch sh r”。
“编写教材时这种顺序上的调整,是顺应了学生由易到难顺利掌握知识的规律。”陈先云说。
其实,让老师在教学之前先进行“穿越”和“脑补”,还不仅在于让教师更好地驾驭教材,更是因为教师只有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才能跳出教材,成为一个有温度、有情感的老师。
但现实并不太乐观,我们的课堂上还存在着不少这样的现象:“老师被课本化了、被教材化了、被知识化了、被技术化了。”康震说,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学的效果,因为学生喜欢一门课往往是从喜欢一个老师开始的,学生不喜欢一门课也往往起源于不喜欢教这门课的老师。
一个没有温度和情感的老师又怎能被学生喜爱?同时,这个过程也是相互的,“老师在讲课的时候没有一个好的氛围,学生对老师的喜爱程度、信任程度不高,也无法让老师获得激励。最终,一个知识老师可能只能讲出一半,使得教材里凝聚的智慧无法传递出来。”康震说。
好在,我们看到教育部的统编教材已经从选材、编写环节极力避免这种现象的出现。
在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第四小学语文教师王秋菊的手机里,一直保存着一张自己去年所发朋友圈的截图,那张截图记录了她对统编教材一处选篇变化的感受。
小学三年级上册有一篇关于树的童话,《去年的树》。“以往讲这一课的时候都会伴有一种淡淡的忧伤,即使我在课上用力去渲染鸟和树之间的友情,也不能把‘树变成火柴燃烧掉’这个事实敷衍过去。”王秋菊说,这篇文章里藏着作者对生命的思考,笔触干净而细腻,可是忧伤总是伴随着阅读而来,有些敏感又容易共情的孩子,消化掉这样的感受是需要时间的。所以,细心的老师在讲完这篇课文后,就会再去找一些色彩明朗的文章给孩子们读一读。
但是,新的统编教材有了变化,在《去年的树》之后直接跟上了一篇《那一定会很好》。“读完不由得让我拍手称赞,”王秋菊说,这篇小文写了一颗种子成长再成长,长成了一棵看着远方的大树,后来大树变成农夫的小推车,再后来小推车变成让农夫休息的一把木椅,最后变成了一块块小木片铺在阳台上……
“温暖的阳光让他觉得自己又成为一棵树了。和孩子们一起读这样的文章有多好!”王秋菊说,教材将两篇文章放在一起,不仅让学生有更多感悟:成长的每一个阶段都很好,人生的每一种可能性都很好。这样的编排也更激发出了老师的激情,情感自然而然生发出来,教育的契机也就水到渠成地出现了。(樊未晨)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物联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大众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大众新闻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