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兰州大学人才工作迎拐点

发布时间:2019-07-15 16:38:20来源:人民网

2016年11月,已在国外学习工作9年的澳大利亚西澳大学研究员方香玲专程回国,向当时正在北京就医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南志标当面表达了想来兰州大学工作的意愿。她与甘肃、兰大、草学专业没有任何交集,本可以选择去发达地区工作,很多人问方香玲,为什么会选兰大?

原来,早在2013年,方香玲随自己的澳大利亚导师前往兰州大学进行学术交流。在短短两天的接触中,南志标院士扎根西部的精神和对青年学者的关爱给她留下了深刻印象。

“对兰州大学的好印象,让兰大成为我回国工作的第一选择。”方香玲说。2017年1月,经兰大“萃英人才建设计划”,32岁的她带着刚满两岁的孩子来到兰大,被聘为教授、博导。

近年来,兰州大学深知在学校发展关键时期人才队伍建设是重中之重。按照“近者悦、远者来”的人才工作理念,兰州大学着力优化人才队伍建设的制度体系、条件保障和学术氛围,用不低于东部地区引进人才的待遇,努力改变以往人才队伍建设“孔雀东南飞”的困境,仅2018年,学校新进教学科研人员118人,其中新增院士5人、国家人才工程入选者22人、海外人才37人。

2018年以来,学校党委书记袁占亭、校长严纯华等领导先后赴美国、加拿大、俄罗斯、日本、德国等地进行海外招聘,诚心恳谈、多次主动联系,与100余名学者、留学生签订工作意向协议。各学院主动出击,累计派出30多个招聘团。

严纯华说:“2018年,我们止住了人才队伍非正常流动。通过大力开展人才引进工作,让进来的人才多于出去的。”

在西部搞研究比在发达地区更有成就感和获得感,这是大部分兰州大学引进人才愿意加入的重要原因。2018年6月9日,“丹麦第一个华人教授”侯小琳全职加入兰大。在此之前,兰州大学核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时任人才办主任的吴王锁多次赴丹麦,目标明确延揽英才。

“兰州大学最吸引我的是‘人’。”在与吴王锁的接触中,侯小琳被兰大人干事创业“拧成一股绳”的劲头所打动。“兰州的地理位置并不优越,但兰大的核科学研究团队是我见过的国内最团结的一个,加之甘肃涉核单位多,甘肃省市领导非常重视核科学事业,所以加盟兰大是我的最佳选择。”2019年,侯小琳荣获国际放射分析与核化学领域最高奖——赫维西奖章,他成为继导师柴之芳院士后获得该奖章的第二位中国人。

今年是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刘翔在兰州大学工作的第十年,他回忆当时加入兰州大学是“被学校对人才的重视所打动”。从刚来兰州大学“重新出发”组建团队,到今天团队发展成为我国强子物理研究领域一支极为重要的力量,刘翔坦言,“团队能够得以发展的重要原因,是学校为年轻人创造了相当好的发展环境,因人施策,分类考核,鼓励擅长科研的老师做项目,热爱教学的老师专心教书。”

兰州大学人力资源部部长、人才办主任杜生一说,通过开展分类评价机制改革,按照不同学科、学科发展不同阶段、各类成果和业绩贡献形式进行分类评价,充分激发了各类人才的创造力和发展活力。

此外,兰州大学创新人才工作思路,不求所有,但求所用。2019年,著名高等教育专家邬大光卸任厦门大学副校长后,被兰州大学校领导的诚意打动,在众多的橄榄枝中选择了兰州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最近一年多来,兰大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生态学创新研究院也相继由引进的学界业界“大咖”执掌,局面为之一新。

同时,学校对本校成长起来的年轻人才设置“青年教授”岗位,考核通过后直接聘为教授;对引进的年轻人才创造性设置“青年研究员”岗位,通过五年考核期后转正,鼓励青年才俊脱颖而出。目前,全校先后有34位青年教师受聘青年教授,32位引进人才受聘青年研究员。

人才队伍建设光“引进来”还不够,还要能“留得住”“用得好”。袁占亭说,兰州大学既然不具备地理优势和经济优势,就要努力创造学术环境优势,建立事业留人、感情留人的新机制。

一方面,主动融入国家战略,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和太极计划、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考、子午工程等国家重大工程,形成了“大平台、大团队、大项目、大成果”的良性循环,使得不同专业的人才都有事干,能干成事。

6月23日,由大气科学学院黄建平教授担任队长的兰州大学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分队从兰州出发,携带着自主研发的6台多波段高光谱激光雷达等一系列国际先进观测仪器设备,奔赴西藏阿里地区和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开展首期实验。“有了事业平台,我们才能有更多机会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需求。”黄建平说。

另一方面,兰州大学努力为教师打造没有后顾之忧的工作环境。为高层次人才建立健康档案、医疗保健“绿色通道”、子女入学入园长效机制,提供一对一“保姆式配送”服务等一系列措施,用心用情,避免因工作做得不到位而导致的人才流失。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经过多年努力,兰州大学从政策支持、条件改善和物质保障等方面入手,不拘一格延揽人才,吸引“大师”的同时注重引进和培养成长型、潜力型人才,在祖国西北构筑起人才高峰,正所谓“西北有高楼,振翅要高飞”。( 宋喜群 王雯静)

《光明日报》( 2019年07月15日 04版)

(责编: )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物联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大众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大众新闻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