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是需要管理的
谈论“阅读是需要管理的”这个话题,是基于最基本的阅读问题:如何把书“一本一本地读下去”而展开的。因为对大多数中国人而言,把书一本一本读下去,是困难的事情,甚至是很难的事情。因为没有读书的兴趣爱好,所以,并不以不读书为痛苦的事情。有阅读习惯的人,无书不欢;没有阅读习惯的人,读书不欢。所以,怎样唤醒那些读书不欢的人,让他们变成无书不欢,我的建议是对人进行阅读管理,首先能做的是,管理实现阅读的条件。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方面,管理善于独处和注意力集中的能力。
第二方面,管理元认知能力。让阅读者善于储备阅读元语言,善于监控自己的阅读。
第三方面,管理思考力。
阅读管理的第一重境界——管理善于独处和注意力集中的能力
一个人如果善于独处,有保持内心生活的习惯,阅读就很容易进行了。因为阅读是人从现实束缚中解放自己的方式。有内心生活习惯的人,在别人看来,就是注意力集中的人。他们往往停留在自己的思考和想象里,屏蔽掉外在的喧哗。所以,管理阅读的第一步,是管理时间和空间。让读者有足够的独处时间,保持足够的静默。确实能在日常的纷繁忙乱中,随时做到慢下来,打开书,用内在的耳朵倾听作品中人物的心声,生活在作品创造的世界里。
从什么时候开始管理自己的时间和空间呢?什么时候开始培养独处的习惯,让注意力有所集中呢?事实上,培养阅读能力,没有最小的年龄,只有更小的年龄。有些家庭,给孩子进行阅读胎教,一个生命的阅读活动,就这样与生俱来,从来就没有停止过。这种在生命开始就发生的阅读熏陶,就像晒晒太阳、吹吹风一样容易,而阅读的习惯也因此自然习得,是最应该提倡和促成的。管理阅读要经常回忆这种自然形成的习惯和能力的发生过程,以便在超越这个阶段之后的阅读管理上,尽量遵从人习得知识和获得好习惯的规律。尽量创造家庭阅读的氛围,让孩子有大量安静的时间和独处的时间,沉浸在书籍里边。
在善于独处和注意力集中的格局里,还有一个词叫“勤奋”。在幼儿时期开始的阅读管理,看似简单,但生成的阅读习惯,却具有了不起的力量。入学后的阅读管理,是要强调勤奋的。“勤奋是为天才准备的”,这句话是高尔基说的。而“勤奋是才能的表现形式”,这句话是我说的。我就是想告诉那些自诩聪明只是不想勤奋的人,这两件事是一件事,无法割裂开的一件事。一个人,没有勤奋,才能来自哪里?一个有勤奋精神的人,至少勤能补拙,所谓“天道酬勤”,所谓“梅花香自苦寒来”。没有能力勤奋的所谓天才,都是假天才。世界上根本没有这样的天才。所以,每当听到家长索要阅读秘籍的话时,我总要心头拱火地说,你的孩子的问题不是缺乏阅读秘籍,而是缺乏勤奋精神。不能阅读,根本原因是精神懒惰。而精神懒惰可能不是孩子一代人的问题,往往有家庭根深蒂固的根源。遇到自诩聪明有才能但不勤奋的人,我就告诉他你第一步要实现的就是相匹配的阅读勤奋。第一步先管理自己实现读透一本书的勤奋,获取了读完一本书的耐力,然后可以期冀一本一本地读下去。
《西游记》是初一学生开始读的书。如果能在孤独自处的境况下,依靠注意力集中,把《西游记》一点一点啃下来,这就等于是开创了人生阅读的先河,培养了一次阅读习惯,完成了一次阅读工程。从此便可以“复制”这样的习惯。事实上,注意力集中的问题,根本是自我管理的问题。那么如何管理自己阅读状态呢?
例如在读《西游记》的时候,随时记录自己的阅读状态:读多久开始打哈欠,读到哪里会出现读不下去的状态,读不下去的时候,面临三种选择:
第一种是放弃阅读;
第二种是开始跳读;
第三种是按作业要求或主题探究的方式在网上下载相关结论,在文中寻找案例,把阅读过程变成检索信息的过程。
你会选择哪一种方式?阅读管理者会在读不下去的地方让自己慢下来,更加集中注意力,坚持重复阅读。一遍一遍的重复阅读。直到把纠结成团的凝固点松解开。正如庄子说的“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
千万不要以听读、看电视的方式来代替阅读。比如用看电视剧《红楼梦》的方式来替代阅读《红楼梦》,不应提倡。用班级集体讨论的方式,代替个人的阅读,也不是真正的阅读。只有用孤独自处的方式成就的阅读,才能培养好的阅读习惯。因为阅读是个体心灵的汲取活动,所以,它一定不能依赖集体行为,一定是孤独行为。所以,管理阅读的第一重境界就是让自己善于独处,善于孤独,善于享受独立宁静的心灵活动。培养自己独处的习惯,在阅读中保持持续不断的独立思考活动。安静不下来,被各种浮躁的东西填满脑子的人,都无法享受阅读。心灵的饥饿,依靠热闹来解救的办法,是阅读的大敌。
“阅读”除了与书本相关外,其实也包含了一个广义的概念,比如,去海边,可以“读海”。爸爸妈妈晚上都在读书,孩子也会“阅读”他的爸爸妈妈。有较好家庭阅读环境的孩子,自然也会喜欢阅读。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不仅需要吃饭来满足他的物质需要,也不止需要一个空间来遮风避雨,更重要的是拥有习得行为榜样的环境,这是一点点日积月累输入生命里的。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物联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大众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大众新闻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