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或许无法百分百“治愈”但起码做到百分百“安慰”
记者日前走进孙国强曾经躺过的ICU病房,审视周围,似乎有些悲冷——
被子下面,有的病人没有穿衣服,他们全身上下插满管子。为了避免拔掉管子,有的病人手脚被束缚得无法动弹。因为气管插管,他们无法说话,耳边机器频繁发出警报,医护人员穿梭其中抢救。
作为一名资深的ICU护士长,张剑春近年来不断在思考,如何让这个看似冰冷的地方,能有更多人性的光芒?
她把ICU比喻成一个生死决斗的战场,看不见刀光剑影,听不到枪林弹雨,但从来都是荆棘密布、险象环生。“当奇迹发生的时候,总能让我们感叹生命的顽强。”
为了能活下去,病人承受着心身的痛苦,张剑春和同事们决心尽最大的努力,让他们感受到温暖。为即将去世的病人策划一场生日会,只是诸多人文关怀工作的其中一件。
浙大四院ICU的走廊上,有一面“这就是我”信息墙,上面贴着患者进ICU前的生活照。照片里的他们笑容灿烂,跟现在病床上的样子形成鲜明对比。
张剑春说,每个病人住进ICU,她都要求护士向家属要一张生活照,并了解病人的兴趣、喜好和生活习惯。这些照片时刻提醒着护士们,她们看护的是个性鲜明的“人”,而不是虚弱的“病体”。
ICU曾住着一个不会普通话的老人,刚来时眼神里充满了恐惧,别人说的话他都听不懂。护士们专门找了一个科室的护工阿姨,握着他的手,用家乡话和他聊天,老人的恐慌情绪才慢慢缓解;另一个老大爷脾气倔强,不配合护士的工作,得知他曾经是一名老兵后,护士给他观看阅兵的视频,老人看得热泪盈眶,后来再也没有发过脾气。
更多的关怀体现在工作细节:ICU日夜不分,病人感知不到昼夜节律,护士就用不同的声音来人为制造白天和黑夜,早上是自然的流水、鸟叫声唤醒病人,晚上是柔和的音乐帮病人入眠;过年时,病人看不见窗上喜庆的窗花,护士就把窗花贴在天花板上,一眼就能看见……
张剑春更强调,用专业知识让ICU病人感到舒适。比如镇痛先行,尽量减少不必要的镇静;尽可能少地减少约束,鼓励和帮助患者早期活动,“人性化的关怀和专业化的护理一定是相辅相成的。”
“有时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这句话,常常被医学工作者挂在嘴边。对浙大四院ICU的医护人员来说,他们或许无法成功挽回每一个危重病人的生命,但至少为他们这段痛苦的时光带去一点宽慰。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物联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大众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大众新闻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