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 >

狂刷微博、朋友圈,小心抑郁症

发布时间:2019-07-18 17:23:37来源:人民网

你假期加班到夜里12点,回到家刷微博放松,结果满屏都是网友在全球各地度假的照片和小视频;

你刚辅导完孩子做功课,打开朋友圈看大家的动态,A女儿钢琴比赛一等奖、B儿子考试全班前三,你回头看了眼自家正纠结“5+8”等于几的笨小孩;

你还完上个月信用卡账单,刚发的工资只剩下三位数,而某个APP上的白富美又晒出了一个限量版爱马仕……

“暴走大事件”节目上大火的《柠檬精之歌》唱的就是我们这些苦逼网友:“有没有哪天,打开微博你突然才发现,首页互关的好友,月薪三万零八千……”

每天受到来自社交媒体的全方位打击,网友们真的不会被逼疯么?答案是……还真的有可能!

最近,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学者的一个研究显示,使用社交媒体容易让人抑郁。

社交媒体使用时间越长

抑郁风险越大

研究者收集了3826位青少年(平均年龄12.7岁)近6年的数据,发现青少年随着年龄增长,抑郁症状随之增加。

使用社交媒体的时间每增加1小时,青少年的抑郁症状就增加0.64个单位;某年的社交媒体使用时间比往年增加,抑郁的风险也更大,每多增加一小时,抑郁症状增加0.41个单位。

出乎意料的是,打游戏反而没有产生致郁效果。打游戏时间的增加,没有伴随着抑郁症状增加。研究者分析,这可能是因为现在很多游戏都是组队来玩,不管是和现实生活中的朋友,还是和网线另一端的网友,组队玩游戏的过程都促进了社交,从而避免了抑郁风险的提高。

浙江省立同德医院副主任医师、浙江省康复医学会精神康复专业委员会委员张滢分析说,这本质上是信息摄入过剩造成的结果,“在社交媒体高度发达、信息量大爆炸的时代,我们每天都接触过量的信息。而社交媒体的属性又导致这些信息会对情绪造成负面影响。”

他将社交媒体的信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炫耀型的内容,炫富、秀恩爱、晒小孩都属于这类;另一类是消极型的内容,比如残酷的社会新闻、负面的情绪表达等等。这两类信息正好是两个极端,共同刺激着网友脆弱的神经。

社交媒体让人过度攀比

产生挫败心理

张滢说,心理学家LockWood和Kunda的研究发现,人们在“自我改善”的动机下会引发一种“攀比”心理。当个体认为自己也可以取得相应的成就时,这种比较会产生鼓舞作用;但当个体认为自己无法企及时,就会使人的自尊心受到挫败。

“社交媒体拓展了网友的视野和想象,以前家长只会把自己孩子跟邻居家的孩子比,也就是所谓的‘别人家的小孩’,但毕竟比较的范围有限,邻居家的孩子也不太可能是天才。但现在,家长随处可见刷屏的学霸、天才,好像全天下的孩子都比自己孩子聪明,这可不就受打击了嘛。”

家长会比较孩子,反过来孩子有时候也会比较自己的家长。他曾经接诊过一个初中男孩,爸爸从小对他奉行棍棒教育,动不动就打骂他,父子关系一直很紧张。

上初中后,家里给他买了一部智能手机,他一下子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他发现,别人的家长都不像他爸爸这样教育小孩,朋友圈和微博上的好友和家人关系都很融洽,经常看到他们发一家人出去游玩的照片,这让他更加厌恶自己的父亲。

“这个男孩本身就有点抑郁症的倾向,后来发展为双相情感障碍,抑郁重一点,躁狂轻一点。我们不能说是社交媒体导致了他的情绪问题,但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

记得回归现实

给身边的人一个微笑

至于游戏反而不致郁的观点,浙大二院精神科禹华良副主任医师认为不一定适用于游戏成瘾的青少年。

从他的临床经验来看,部分游戏成瘾的青少年在沉迷游戏之前,就已经出现情绪抑郁、社交障碍等心理问题,游戏是他们逃离现实社会和人际交往的一种方式,从游戏中重拾社交的可能性反而是减少了,他们更需要从现实生活中找到问题的根源并解决。

禹华良说,不管是从社交网络获取信息,还是从游戏中享受娱乐的刺激,仍要记得留出时间给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

拿出手机看看,你每天花费时间最多的是不是社交媒体类的软件?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可要好好反省一下咯。

《柠檬精之歌》最后唱道,“柠檬精的心酸,只有卑微的人才明白。柠檬精很敏感,求求大家不爱别伤害。”与其祈求别人不要在网上“伤害”自己,不如放下手机,给现实中的亲友一个大大的微笑。

(责编: )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物联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大众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大众新闻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