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 >

北京城镇居民糖尿病眼底病变分级诊疗项目在京启动

发布时间:2019-07-22 13:00:00来源:人民网

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是严重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一类疾病,已成为影响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为了响应“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进一步实施慢性病综合防控战略,北京医院携手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以及北京部分二级医院和社区医院,7月17日在京启动“北京城镇居民糖尿病眼底病变分级诊疗项目”。

该项目旨在通过人工智能眼底筛查等手段,帮助基层百姓进行糖尿病眼底筛查,以期实现早发现、早治疗和长期管理。

实施慢性病综合防控战略,就要强化慢性病筛查和早期发现。“以防为主,防治结合”是慢性病综合防控的一项重要策略。

北京医院院长王建业指出:“当下慢病预防缺口大、基层医生水平差异大、疾病风险管不好、疾病随访没精力等都是慢病管理要面临的层层障碍。而人工智能恰好能通过对大数据的分析,把诊断指南、医学知识、医生经验结合起来,让慢病筛查、预防与管理也变得便捷高效。北京医院支持此次‘北京城镇居民糖尿病眼底病变分级诊疗项目’,旨在通过AI影像识别技术进行眼底筛查,将本院的优势资源下沉到‘医联体’内的基层和社区资源,助力推进慢病分级诊疗,提升医疗服务的效率,实现优质医疗服务更多可及性,帮助更多基层百姓进行慢性病筛查、早期发现和长期管理。”

北京医院院长王建业

据介绍,此次“北京城镇居民糖尿病眼底病变分级诊疗项目”聚焦眼底检查,是因为眼科医生借助前置镜可以直接观察人视网膜上的血管,包括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通过这些血管的分布和状态直接评估其全身血液循环的健康状况,比如脑组织的毛细血管循环状态。而人体很多慢性疾病在早期,甚至是临床前期,其血管特别是血液微循环提前发生异常,但是很难被发现。此时如能进行眼底专业筛查,客观记录和定期随访,有助于慢性疾病的及早诊断和治疗。比如临床上常见的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甚至是阿尔茨海默病等,眼底检查可以成为监测这类疾病的“窗口”。

“但是,目前主动做眼底检查的患者少之又少。”北京医院内分泌科主任郭立新教授指出,以临床上常见的糖尿病眼病为例,糖尿病眼病是常见的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之一,可以引起患者视力下降甚至失明。糖尿病患者发生失明的危险性是非糖尿病者的4倍。每年新发生的失明病例中,糖尿病患者占12%,在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患有某种程度的视网膜病变者占21%。在与糖尿病相关的各种眼病中,视网膜病变最为常见。由于病变损害的不可逆性,预防是最重要的一环,而且早期预防的花费要远远低于晚期治疗的费用,疗效也更佳。

北京医院内分泌科主任郭立新教授

其实,在诊疗时,内分泌科医生往往需要借助眼科医生进行眼底病变会诊。遗憾的是,目前国内医疗资源与患者需求比例极度不平衡。

北京医院眼科主任戴虹教授介绍称,当AI眼底影像识别技术介入眼底检查,将开启更高水平上的慢病患者长期和有效管理,应用数据精准记录和比较患者的整个病变过程。比如高血压的患者的动脉粥样硬化动态发展,通过眼底血管的变化推断和评估该患者的脑、心、肾血管系统的病变程度。

北京医院眼科主任戴虹教授

据了解,本次“北京城镇居民糖尿病眼底病变分级诊疗项目”引入了Airdoc的"眼底诊断图像及数据管理软件"。一般来说,医生看一张眼底照片平均需要5分钟,而在Airdoc AI算法下,2分钟收到报告,仅需数秒,就可实时分析30余种疾病,包括糖尿病、高血压、动脉硬化等全身性慢性疾病并发症和高度近视、老年性黄斑变性等常见眼科疾病。

以糖尿病患者为例,根据现在的治疗指南,可通过3个月拍一次眼底,一年拍4次,来跟踪患者的糖尿病管理。相比测血糖来说,具有低成本、快速的优势。患者和医生端同时能够收到相关检测报告,对患者来说,可以即时、直观地获得检查报告;对于医生来说,也能根据更客观、多元化的数据来调整治疗方案。

通过在北京医院推出AI眼底筛查平台,将北京医院高水准的诊疗能力辐射到北京地区的社区与基层医院,甚至是更广的有医疗需求的地方。

项目支持方——礼来中国总裁兼总经理季礼文表示,礼来公司始终致力于通过提供创新的药品和解决方案以满足患者和市场的需求,使人们生活更美好。此次‘北京城镇居民糖尿病眼底病变分级诊疗项目’,旨在加强创新及对外合作,积极推进人工智能、云计算等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创新应用,探索以技术创新赋能医疗健康,让糖尿病等慢病管理,变得更为有效、更为优化,从而助力‘健康中国’建设,造福更多病患。”

礼来中国总裁兼总经理季礼文

项目启动后,由北京医院牵头,将在北京地区开展为期150天的眼底筛查项目。项目预计覆盖8000多名居民,帮助他们进行糖尿病、动脉硬化、高血压以及黄斑变性、青光眼、白内障等疾病的筛查与管理。(崔元苑)

(责编: )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物联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大众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大众新闻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