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 >

从生命源头护佑国民健康

发布时间:2019-07-26 12:58:42来源:人民网

7月25日,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办公室召开新闻发布会,对《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之妇幼健康促进行动》进行解读。

提出五个健康倡议

“经过不懈努力,我国妇女儿童健康水平持续提高,妇幼健康核心指标总体上优于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同时,也面临许多新形势,服务供给优质资源总量不足,发展不平衡、服务不充分的矛盾依然存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妇幼健康司司长秦耕说。

面向个人和家庭,妇幼健康促进行动提出了孕育健康新生命、保障母婴安全、科学养育儿童、预防儿童疾病、促进生殖健康5个方面的健康倡议,这也是每一位公民都应该掌握的妇幼健康最基本、最核心的健康知识。

面向社会和政府,妇幼健康促进行动分别提出完善妇幼健康服务体系建设,优化生育全程服务,加强婚育指导、避孕服务和女职工保护,开展孕前保健和产前筛查服务,保障母婴安全,加强新生儿疾病筛查和救治,做实0~6岁儿童健康管理,加强儿童早期发展服务,防治妇女儿童常见病,开展妇幼健康中医药服务10项具体工作措施,进一步明确各有关部门职责,织起促进妇女儿童健康的政策保障网。

“保障妇女儿童健康是个人、家庭、社会和政府的共同责任。”秦耕强调。

加强出生缺陷三级预防

出生缺陷不仅影响儿童的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还直接影响国家人口素质和人力资源的健康存量。出生缺陷病种繁多,目前已知的有8000种~1万种。国家卫生健康委聚焦23种重大出生缺陷病种进行监测显示,除了先天性心脏病外,其他22种出生缺陷疾病发生率均有大幅下降,如神经管缺陷、地中海贫血等。

“但随着生活环境改变、生活方式变化等,出生缺陷防治形势依然严峻。”秦耕指出,要减少出生缺陷,必须将三级预防措施落到实处:一级预防,即通过宣传教育、健康素养提升,使公众养成良好的健康行为。同时推进婚前健康检查,以及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增补叶酸预防神经管缺陷等举措。二级预防即防止缺陷儿的出生,主要是在孕期通过筛查和产前诊断的方法,及早识别胎儿的先天缺陷,及早干预,减少异常胎儿的出生率。三级预防,即通过新生儿疾病筛查,及早发现患儿及早干预,以降低致残率,减轻疾病负担。(下转第2版)(上接第1版)

“适龄婚育、科学备孕是特别重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院长乔杰提醒公众,22岁~28岁是生育的良好时机,心理、生理上都是非常成熟的,生育健康孩子的机会也更大。女性35岁以上出现异常的概率就会明显增加,除了怀不上、保不住,发生出生缺陷的几率也会增加。另外,要避免环境中的有害因素,包括射线、二手烟等。

为孩子创造阳光起点

“从卫生经济学角度看,儿童早期的投入是生命全周期中人力资本投入产出比最高的,早期的投资回报率达1∶7,因此儿童早期潜能的开发不仅决定了发展潜力,同时也深刻影响国家人力资源的竞争力。”秦耕强调。

秦耕说,结合妇幼健康促进行动中的相关内容,应从以下几方面重点推进儿童早期发展工作:强化儿童养护人作为儿童健康第一责任人的理念。以家庭、社区、托幼机构为重点,加大健康知识的宣传普及力度,提高儿童养护人的健康素养。强化儿童健康管理。扎实做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加强儿童营养改善工作。发挥儿童早期发展示范基地的引领作用。

同时,要探索农村地区儿童早期发展服务模式,推进儿童早期发展服务城乡均等化。据秦耕介绍,在总结前期相关项目经验的基础上,国家卫生健康委组织专家研究制订了《农村儿童早期发展服务规范(试行)》和试点工作方案,接下来计划在全国10个省(市)26个县进行农村儿童早期发展试点工作。

“两癌”检查提标扩面

当下,宫颈癌、乳腺癌仍是严重威胁妇女健康的“两大杀手”。妇幼健康促进行动的行动目标明确提出,到2022年和2030年,农村适龄妇女宫颈癌和乳腺癌筛查覆盖率分别达到80%及以上和90%及以上。

据秦耕介绍,2009年,我国启动实施了系列的妇幼重大公共服务专项,其中之一就是农村妇女“两癌”检查项目。中央和地方共同投入,对农村地区35岁~64岁的适龄妇女进行免费“两癌”检查。目前,宫颈癌检查覆盖全国2118个县,乳腺癌检查覆盖1651个县。10年来,累计进行了宫颈癌检查近1亿人次,乳腺癌检查超过3000万人次,检出宫颈癌及癌前病变17.7万例,乳腺癌及癌前病变1.6万例。

秦耕指出,应进一步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女性自我保护意识;建立多元的“两癌”防治体系;以农村为重点,逐步扩大“两癌”检查覆盖面。

国家卫生健康委规划发展与信息化司司长毛群安表示,面对巨大的筛查量,应研究一些能够提升肿瘤筛查准确性和减轻基层负担的措施,比如开发一些医学人工智能技术,便于更大规模开展“两癌”检查。同时,应倡导预防为先,比如通过接种疫苗预防宫颈癌。

(责编: )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物联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大众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大众新闻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