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贵明:甘当“候鸟”的育种人
三峡日报全媒记者雷春桃见习记者徐子凡通讯员吕敏
盛夏时节,海拔900多米的长阳土家族自治县贺家坪镇青岗坪村,绿油油的玉米长势喜人。间或一阵风吹来,比人高的玉米杆弯了腰,玉米林里冒出一个人,只见他全副武装,汗水打湿了衣裳,却依然不放过对每一棵玉米进行观察、记录、套袋或授粉。他就是市农科院旱粮作物研究所副所长许贵明。
1988年7月,许贵明从原宜昌地区农业学校中专毕业后,被分配到了宜昌地区农科所(宜昌市农科院前身)。入职第二年,他接到了对一粒玉米种进行自交系筛选的任务。
在枝江育种基地做了2代自交后,许贵明深感进展太慢。“玉米是高温作物,在宜昌做筛选一年只能做一季。要是能一年做两季就好了!”为了节省时间、加快进程,他于1990年冬开始到海南省冬季南繁。
当时单位在南繁基地还没有自己的“根据地”,许贵明只能和其他几个单位的近10名科研人员住在一个农户家里,4至6人“蜗居”在一间约10平方米的房间里,用煤油炉子做饭。日子肯定是苦的,但天性乐观的他善于自我宽慰:“前辈们的日子更苦,还要自己砍柴做饭,一对比也就觉得没那么苦了。”
此次“海南行”之后,许贵明开始了冬季在海南、夏季在宜昌的“候鸟式”育种生涯。当大家在春节与家人团聚时,他在南繁基地,结婚27年只在家过了两个春节;当父亲脑溢血住院时,他在南繁一线,未来得及和父亲说上最后一句话,也没能多陪母亲;在基地受了工伤,他依然坚持下试验田,忘记了自己是一个病人……
好不容易到了夏季,他又要在长阳山地玉米育种基地和枝江平原玉米育种基地忙碌,“时机不等人,只要育种期到了,无论刮风下雨还是周末假期,都只能在基地里度过。”
功夫不负有心人。许贵明育出了沉甸甸的科技果实。在30多年的育种生涯里,他先后选育出十多个宜单、鄂育系的玉米新品种,累计推广种植2000万亩以上。其中两个品种获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一个品种被列为湖北省主推品种,宜单629及其父本N75获得国家植物新品种保护。与此同时,他还主编或参编了《中国四季玉米》《中国三大平原玉米产业》《中国东部玉米栽培》《中国不同熟制地区玉米栽培》4部玉米专著。
近年来,随着灰斑病往平原地区扩散,玉米秸秆禁止焚烧等新情况的出现,玉米种植户迫切需要专家培育出具有抗病、抗逆境、矮杆等特性的玉米新品种。
为了加速育种进程,许贵明又投入到了单倍体育种技术的利用中。“利用这种技术,一年在宜昌和海南两次育种,最低只需两年就可以培育出一个新品种。”虽然目前存在单倍体玉米种难筛选的问题,但他愿意在这方面下苦功夫,“只要找到了选种诀窍,就能以更快的速度育种,让百姓买得到优质的玉米种子,种得出优良的玉米棒子。”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物联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大众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大众新闻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