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海结盟后,掩护红军旗的5400天——鲜为人知的彝家护旗故事
新华社记者丁玫、谢佼
俯瞰彝海全貌(7月25日无人机拍摄)。新华社发(王曦摄)
一面用被面制成的红旗复制件,上有“中国夷民红军沽鸡支队”文字,陈列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冕宁县彝海结盟纪念馆里。
7月25日上午,46岁的沈建国凝视着这面旗帜,心潮澎湃。
沈建国,彝名果基伍哈,他的爷爷是果基约达,又被称作小叶丹。
据当地党史资料记载和果基家人回忆,1935年5月22日,上午10点,冕宁县大桥镇方向传来枪声,老弱病残藏到深山沟里。接着山下来了一支队伍。
彝族武装高声“呜呜”地示警,用土枪和步枪试探。队伍没有还击,走到近前就停下了。小叶丹派人打探,才知道这支队伍是红军。
小叶丹决定去见刘伯承。
在彝海,小叶丹和刘伯承见面了。小叶丹像过去见国民党官员那样要磕头,被刘伯承一把拉起。刘伯承宣传民族平等,表示红军和彝族同胞要做好朋友。
“彝族最好的朋友,双方会盟誓结拜兄弟。”沈建国说。
小叶丹当即向刘伯承提议盟誓,刘伯承欣然应允。按照彝族礼仪,人们杀了一只大红公鸡,却没有找到酒。刘伯承说只要兄弟有诚意,就以水代酒。人们到彝海中舀上水来,杀鸡滴血入碗,刘伯承和小叶丹一饮而尽,对天盟誓结为兄弟。
礼成,小叶丹和刘伯承重返大桥镇秉烛夜谈,刘伯承通宵向小叶丹谈革命,他把一面写着“中国夷民红军沽鸡支队”的红旗赠给了小叶丹,任命小叶丹为支队长。启明星升起来,红军又出发了。小叶丹派人为红军带路,红军后续部队和中央机关沿着彝海结盟这条友谊之路,迅速顺利通过彝区。
彝海结盟,世间皆知。但很少有人知道,彝海结盟之后的彝家红军旗遭遇了什么。
红军走后,国民党追究小叶丹“通共”罪责,捉拿小叶丹,强逼果基家交出1.2万两白银和120头羊。小叶丹宁肯倾家荡产,也不愿交出彝家红军旗。他将旗帜随身携带,叮嘱妻子倮伍伍加嫫:“万一我死了,你一定要保护好红军旗,红军一定会回来,到时把旗交给刘伯承!”
1942年,小叶丹死于一次伏击。倮伍伍加嫫是一位深明大义、坚韧勇敢的彝家妇女。她在丈夫遇难后的艰难岁月里,以极大的勇气和智慧保存红军军旗……
这是7月25日拍摄的彝海结盟纪念碑。 新华社记者 吴壮摄
国民党政府没有放过果基家人,国民党士兵时常冲到小叶丹家里搜查,如狼似虎,翻箱倒柜。倮伍伍加嫫灵机一动,把红旗缝进自己百褶裙的夹层。敌人找不到红旗,时时敲诈勒索,果基家人过得非常艰难。
1950年,解放军解放冕宁,倮伍伍加嫫取出贴身的彝家红军旗,献给驻冕宁的解放军。红旗再次飘扬在彝家山寨,此时距离彝海结盟已经过去了近15年。
“这5400多个日日夜夜,奶奶和家人始终相信红军会回来,革命会胜利!”沈建国说,这段往事在家族里留下深深烙印。
沈建国2006年入党,如今是凉山州应急管理局的干部。他曾在美姑县洛俄依甘乡挂职乡党委副书记,每个月在乡上工作25天以上。
“我要把红旗世世代代用行动举下去,作为小叶丹的后代,我不能给爷爷丢脸。”沈建国说。
在四川省冕宁县拍摄的彝海结盟纪念馆和彝海结盟纪念碑(7月25日无人机拍摄)。 新华社发(王曦摄)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物联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大众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大众新闻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