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聚力脱贫攻坚 共享多彩明天
光明日报记者 王忠耀 吕慎
8月9日,在国新办举办的新中国成立70周年省(区、市)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中共贵州省委书记、贵州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孙志刚,中共贵州省委副书记、贵州省人民政府省长谌贻琴围绕“决战脱贫攻坚中的多彩贵州”,就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深入实施大数据战略、打造绿水青山贵州名片等问题,介绍情况并回答了记者提问。
紧抓历史机遇 确保脱贫攻坚
贵州的70年是与贫穷落后做斗争的70年,也是城乡面貌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70年。2018年,贵州地区生产总值达14800亿元,是1949年的2377倍,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同期全省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31592元、9716元,是1949年的336倍、201倍。“人无三分银”已经成为历史。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牢牢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深入实施大扶贫、大数据、大生态三大战略行动,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孙志刚认为,70年来贵州大地发生的历史巨变,深刻印证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谈及脱贫攻坚,孙志刚表示,打赢脱贫攻坚战是我们必须扛起的政治责任和历史使命,也是贵州发展难得的历史性机遇,对贵州各级干部是一场严峻的挑战。
孙志刚介绍,贵州近期将从坚持基础设施建设先行,为持续稳定脱贫奠定坚实的发展基础;强力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彻底改变“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贫困地区人民的生存条件;推进农村产业扶贫,为持续稳定脱贫构建牢固的产业支撑;实施教育医疗住房“三保障”,加快补齐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短板;实施“四个聚焦”,主攻深度贫困地区,坚决攻克最后堡垒;连续开展了两轮“五个专项治理”,以过硬的作风打赢硬仗等多个方面出发,打赢脱贫攻坚战。
“‘贫困不除、愧对历史,群众不富、寝食难安,小康不达、誓不罢休’,我们正在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和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向千百年的绝对贫困发起‘总攻’,确保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孙志刚表示。
新旧动能转换 变革带来动力
“新中国成立70年来,贵州经济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2012年以来,我们仅用了8年时间,经济总量就突破1.5万亿元、增加1万亿元以上,全省经济增速连续8年位居全国前三。这8年正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8年,贵州经济发展按下‘快进键’、跑出‘加速度’,迈入了高质量发展‘快车道’,进入综合实力提升最快、基础设施变化最大、发展动力活力最足、生态建设成效最好、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的黄金发展期。”谌贻琴总结了贵州近一个时期发展的“成绩单”。
谌贻琴介绍,贵州坚持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坚持实施大扶贫、大数据、大生态三大战略行动,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届接着一届干,实现了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工作中,我们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着力推进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源源不断地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谌贻琴说。
谈及近期外界十分瞩目的贵州大数据产业发展,孙志刚表示,贵州在强力引进、强化融合、强化应用、办好大数据博览会上下功夫,深入实施大数据战略行动,加快推进新旧动能转换,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谌贻琴介绍,贵州大力推进大数据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数字新动力。大力实施大数据战略行动,全力建设全国首个大数据综合试验区,推动“四个强化”“四个融合”,实施“万企融合”计划,全省大数据相关企业有9551家,上云企业突破1万户,数字经济增速连续4年位居全国第一,数字经济增加值占全省GDP的26.9%。
“绿水青山已成贵州亮丽名片”
绿水青山、空气清新、气候凉爽,是外界对于贵州的美好印象。这一切都得益于当地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坚持不懈努力。“贵州现在到处是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已经成为贵州一张亮丽的名片。但是,以前并不是这么好的。1975年贵州森林覆盖率只有22.8%,经过这些年的努力,2018年森林覆盖率提高到57%。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8年,贵州森林覆盖率净提高14.5个百分点,这是贵州生态文明建设成就最大的时期。”作为亲历者,谌贻琴回忆说。
“近年来,贵州生态文明公众满意度居全国前列。我们一定会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一定会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让生态环境永远成为贵州老百姓为之骄傲的‘幸福不动产’,让绿水青山永远成为贵州老百姓用之不竭的‘绿色提款机’。”谌贻琴说。
孙志刚表示,贵州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举办了10届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强力推进十大污染源治理和十大行业治污减排工程,在磷化工领域创造性地实施“以渣定产”,废渣综合利用率大幅度提高,资源枯竭型城市万山区成功实现绿色转型。昔日“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的贵州,已经成为世人向往的空气清新、气候凉爽、山清水秀、文化多彩的旅游胜地。
《光明日报》( 2019年08月10日 02版)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物联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大众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大众新闻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