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过民族“新青年”:以奋斗创未来
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
青年,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
今天的直过民族“新青年”,有了与祖辈完全不同的命运。他们沐浴着新时代的阳光,怀揣着改变命运的理想,以执着奋斗,努力开创美好生活。
记者走访云南直过民族,撷取了几个青年故事。他们的命运变迁折射着直过民族的发展进步,他们的不懈奋斗寓示着直过民族的美好未来。
景颇青年何成干:历经坎坷上正道
在云南芒市西山乡邦角村百香果收购站,村民将百香果分拣装箱(6月21日摄)。新华社记者 胡超 摄
仲夏,云南芒市的百香果陆续成熟。
在芒市西山乡邦角村百香果收购站,合作社理事长何成干招呼工人,卸货、称重、分拣、装箱……这个35岁的景颇族青年,如今事业风生水起。
如果不是问起早年生计,很难想象他曾历经不少坎坷。
“被骗去搞过‘传销’,进过‘黑工厂’,后来挣到了一点辛苦钱,又迷上了买彩票。”何成干的曲折经历,折射出大山青年逐梦城市的艰难。在外省打拼了五年后,何成干回到家乡,兜里仅剩20元钱。
屡败屡战的何成干,回家后运气依然不济。养猪,碰上行情低谷,赔了20多万元;养牛,又赔了一两万元;做玉石生意,刚开始赚了,后来又赔了。
转机,从种百香果开始。芒市光热水土条件优越,适宜种植多种热带、亚热带水果。2015年,何成干尝试种了18亩百香果,虽然管理不到位、采收不及时,当年仍获利4万多元。后来,他家百香果扩大到70亩。
2017年,何成干创办了专业合作社,带领村民一起致富。去年,当地已有4个村种植百香果共997亩。今年百香果最高卖到10元一斤,每亩收入轻松过万元。这个收益好、见效快的产业,让许多村民摆脱了贫困。
何成干说,今年合作社计划推广种植百香果4000亩。
拉祜女孩二妹:告别苦涩 追逐甜蜜
在云南省西盟县勐梭镇班母村中华蜂养殖基地,拉祜族女孩二妹在检查蜂箱情况(6月16日摄)。新华社记者 胡超 摄
大山里的拉祜族人民,追求快乐,追逐甜蜜。但在很长时期内,拉祜人生活是苦涩的,像采到野蜂蜜这样的美事儿,一年碰不到几回。
西盟县班母村24岁的拉祜族女孩二妹,生在贫困家庭,住过竹笆房、挨过饿、穿过破旧衣服。初中毕业后,她开始外出打工,几年才存下3200元,又遭遇晴天霹雳——2015年,父亲被查出肝腹水,母亲精神失常。
巨大的生活压力下,她白天拼命干活,晚上则独自哭泣……
一股新鲜力量的出现,让二妹的生活悄然改变。去年4月,西盟县与一家蜂业公司签订了合作协议,为村民提供就业岗位和技能培训。
结对帮扶的党员扎莫,把二妹带到蜂业公司务工。她从抬蜂箱、砍草做起,逐渐学习养蜂技术。被蜇无数次后,她学会了培育蜂王和给蜜蜂分群。
曾经非常怯生的二妹,如今成了“养蜂能手”和“脱贫明星”,经常给其他村民传授技术和经验。今年,她还把在村里收购的蜂蜜卖到了贵州、江苏等地。她相信:“这个甜蜜产业有很好的前景。”
今年7月,二妹成为一名预备党员。她说,身边党员为她树立了榜样,她也希望成为一名党员,带领村民追逐更甜蜜的生活。
独龙青年陈永群:玩转荒野求“生”
云南与西藏交界的贡山县独龙江乡,有两条隐秘的进藏通道,吸引了众多荒野探险者慕名而来。探险需要向导,熟悉路线的独龙人干起了这行。
迪政当村39岁的陈永群,就是圈内闻名的探险向导。
高山峡谷中的独龙人,从小练就了丰富的野外生存技能。独龙江两岸山高坡陡,坡度动辄六十度以上,独龙人行走起来如履平地,令人惊叹。
2004年,安徽一位老师来迪政当村拍摄“文面女”,听说这里有进藏通道,找到陈永群带路进藏。这成为他探险向导生涯的开端。
“后来,探险游客逐渐多了起来,请我当向导的越来越多。”陈永群说,有人在网上写攻略,把他的电话号码公布了,很多‘驴友’都知道他的电话,来探险前就电话咨询。他还带过不少外国游客。
去年5月,美国探险家黑森率领一个摄制组来到独龙江乡,拍摄荒野求生的纪录片。陈永群在片中扮演黑森的“导师”,向他传授独龙族野外生存的技能。这部纪录片在中国和海外多家电视台、视频网站播出。
随着游客逐渐增多,陈永群开起了一家客栈。最近,他正在对客栈进行升级改造。“游客大老远来到这里,我们一定要让游客有愉快的体验。”
德昂青年赵腊退:让世界了解德昂族
在云南省芒市三台山德昂族乡出冬瓜老寨,赵腊退(右)在民宿给客人煮制酸茶(6月19日摄)。新华社记者 秦晴 摄
住着德昂族民居,会做德昂族酸茶,开发德昂族美食,参拍德昂族纪录片……35岁的赵腊退是个农民,却可谓德昂族“代言人”。
赵腊退家在芒市三台山乡出冬瓜老寨,一个古老的德昂族寨子。
他成为德昂族文化传播使者,源于一次“旅行”。那是2009年,出冬瓜村入选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基金资助的“中国文化和发展伙伴框架”项目。赵腊退被选为村级协调员,跟随项目组到北京、四川等地考察。
外出考察的经历,让他打定主意,要挖掘和传承民族文化。
德昂族茶文化历史悠久,尤其以独特的酸茶闻名。因为工序繁杂,这种口感清爽的酸茶一度濒临失传。赵腊退找到会做酸茶的老人,用一年多时间学会了酸茶制作技艺。在他推广带动下,酸茶已成为三台山的“明星产品”。
德昂族美食取材绿色生态,但从来没人开发餐饮。赵腊退成了开发德昂族美食“第一人”。橄榄丸子、臭菜拌岩姜、酸笋煮土鸡……过去藏在深山的德昂族美食,被赵腊退系统开发整理,逐渐走向大山外的市场。
作为全国唯一的德昂族乡,三台山乡吸引了众多民族学者和影视团队关注。很多人喜欢找赵腊退当向导,因为他熟悉德昂族文化。有些来做田野调查的大学生,在他家一住就是半年。他还参与了不少微电影、纪录片等拍摄。
“我愿意做一座桥梁,让世界了解德昂族,让德昂族走向世界。”赵腊退说。(采写记者:李自良、伍晓阳、杨静、庞明广)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物联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大众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大众新闻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