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湖北 >

推进乡村振兴,张湾用了这“三招” 农村综合贫困发生率降至0.2%

发布时间:2019-07-10 10:52:36来源:荆楚网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戴文辉通讯员刘涛

图为:方滩乡沉潭河村美丽如画。﹙张湾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建档立卡贫困人口4742户13869人、重点贫困村17个,农村综合贫困发生率23%——这是2014年十堰市张湾区面临的挑战;

打造消费扶贫样板区,把乡村建成城市后花园,发展特色产业,带动贫困户稳定增收——这是张湾付出的努力;

2019年4月,存量贫困人口18户66人,农村综合贫困发生率降至0.2%,全区整体摘帽——这是张湾交出的答卷。“脱贫摘帽不是终点。”区委书记刘宇飞表示,张湾正在巩固脱贫成果,科学谋划,扎实推进乡村振兴。

产业培育不停步

7月2日,西沟乡黄土村。长河湾景区出口处,有片小树林,林中一排小树屋,售卖饮料、快餐。游客纷纷驻足,树荫下乘凉、休憩。“来,尝尝咱家做的蛤蟆咕咚!”李乐香的店在第一家,一会儿工夫,蛤蟆咕咚就卖了十几碗。这种本地小吃用玉米面、豌豆面调成糊状,经漏瓢形成一个个蝌蚪型的面子儿,沸水中煮熟,再冷凝成形。吃的时候添上蒜汁、花椒、酸菜,鲜香酸爽。“一碗成本一块多,卖5块!”李乐香做事麻利,说话也爽快:小店今年4月跟景区同步开张,年租金只要3500元,“五一期间,一天游客一万多,几大桶蛤蟆咕咚儿卖断货。”

西沟是一条山沟,黄土村在沟口。西沟河流到这儿,山重水复,又有一个小瀑布,现在吸引外地资本兴建成长河湾景区。“流转土地100多亩,10多名村民在景区打工,村里开了14家农家乐,村集体每年分红5万元……”村党支部书记秦垚细数建景区给村里带来的变化。

这个景区,还是全乡产业升级的重要一环。

西沟乡是张湾的“小水果之乡”,全乡9个村发展小水果基地1800亩。每年秋季,几个村争先恐后举办猕猴桃采摘节,千余名贫困户在产业链上受益。然而,大部分采摘园停留在观光、体验等浅层次开发,经营模式单一,同质化严重。“有了长河湾景区,可以实现果园经济与城郊旅游的有机融合,解决产品种类少、游客停留时间短等。”乡长龚秀琴介绍,今年五一期间,几个村子尝试将樱桃采摘与景区“打包”营销,效果不错,“游客采摘只需半天时间,放在以前,就直接回城了。现在,顺路到景区游玩,吃农家乐,买土特产,尽兴而归。”“立足城郊区位和生态优势,引导市民下乡消费,助农民增收。”区扶贫办主任袁军表示,在脱贫攻坚战中,张湾摸索出消费扶贫这一有效路径,培植产业示范村40个,现在要将这条路拓宽、延伸,将城郊生态旅游培育成农村支柱产业。

环境整治不松懈

“看,每家每户配备两个垃圾桶,一个是不可回收垃圾桶,一个是厨余垃圾桶。”花果街道花园村党支部书记张芳超不无自豪地说,垃圾分类在村里不是什么新鲜事儿。

花园村是个城郊村,多少年来,顶着花园的美名,全无花园的美丽。“一条破土路,房前屋后都是猪圈、鸡舍,河沟里飘着各种垃圾,远远闻着一股恶臭。”村民李国胜描述道。

2017年,花园村启动美丽乡村建设,首先从村庄环境整治入手。村干部带头清运垃圾,边、坡上、河沟里,沉积的垃圾被清走30多车。“农村就是农村,能干净到哪儿?”村民老张搭建了60多平方米的大棚,用完的废料、收来的破烂堆在里面。上门做了好几次工作,就是不愿拆。村干部决定冷处理:先把隔壁左右的猪圈、鸡舍拆除干净,又栽上草,种上树。眼看着邻居家门口变得光鲜靓丽,再看看自家,老张主动要求拆掉大棚。

趁热打铁,村里筹措资金,硬化20多公里的村级路,铺设下水管道8000米,栽种花木1.8万余株,村容村貌和人居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关键是让村民参与进来。”张芳超说,村党群服务中心面前有一片地,原计划修建花坛,征求村民意见后,改成“文化广场”,农忙晒粮,闲时跳舞。村里还开展“大家来找茬”活动,发动群众关注房前屋后,主动排查卫生死角,发现问题当场整改。

花园村终于名副其实,村民也吃上了“生态饭”。十堰市一家公司流转村里土地100多亩,建设花卉苗圃基地,提供30余个就业岗位,村集体每年增收近15万元。

区长周玲表示,脱贫攻坚期间,张湾规划建设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128个,搬迁入住7639人,同时完成路网、环保设施、供水管网、电网、通讯网络的城乡一体化工程。接下来,全区71个村将被分为集聚发展、农旅融合、特色保护、撤村建居4个类别,用5年时间提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环境等方面,让好生态带来更好生活。

村规民约正民风

2017年10月,张喜忠调任柏林镇秦家坪村党支部书记,之前,这个原属国营黄龙林场的村3年换了4任村党支部书记。“根子在人心散乱,风气不正。”张喜忠决定,从立规矩入手,制定村规民约。

村干部、扶贫工作队员一户户走访,一对一征求意见,形成初稿,分组召集村民讨论。历时一个多月,五易其稿,最终形成了大家一致认可的版本。

村规民约共七章39条,从村风、民风到农业生产和土地管理,从林业资源保护到卫生习惯、户籍管理,涉及农村生活的方方面面。有了规矩,村里的工作顺畅起来。

有两名村民在道路沿线砍柴,被乡风文明理事会勒令写下检讨书,在村里公示。两人开始有抵触情绪,但因为“公路、河道沿线300米以内,禁止砍柴等一切损坏植被行为”的条款,制订时他们都同意了,只好认罚。

有一次,一家公司准备到村里流转土地建设旅游基地,有的村民对补偿款漫天要价,有的地里移栽一根电线杆,张口就要2000元。项目最终流产。村规民约约定:要积极支持村级建设,村民诉求要以村大局为重,不得无理取闹。局面为之一变。2018年,村里争取到一个项目,新修2公里村道和20亩香菇基地,需要占用村民的土地,村民们二话没说,一致同意。“脱贫攻坚,让农民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在这个基础上,还要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刘宇飞介绍,该区正采取多种方式,引导村民摒弃陋习、弘扬文明、传承文化,提升精神文明素养。

(责编: )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物联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大众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大众新闻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