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记录环卫百年变迁 武汉60年前曾实行垃圾分类
楚天都市报讯(记者王荣海通讯员梅钢)“清末民初,武汉市容环卫由警察局管理;上世纪初叶,武汉开始使用洒水汽车;解放初期武汉市规定,街道清扫须于每日上午7时前完毕……”昨日,武汉环卫历史宣传展在武汉环投集团开展,百余老物件、老照片及漫画、展板等,真实生动地再现了武汉环卫百年变迁。
展览资料显示,汉口开埠至清朝末年,武汉环境卫生没有统一的规划与管理,市内垃圾大多倒向湖泊或池塘洼地。清末文人叶调元在《汉口竹枝词》中记载了当时的情形:“廿里长街八码头,陆多车轿水多舟;若非江汉能容秽,渣滓倒来可断流。”
民国初年,环境卫生由警察局管理,各种垃圾桶(箱)开始在武汉三镇普及。展览的照片显示,1929年,洒水车出现在武汉街头。1930年,汉口的年垃圾量达19.82吨,当时汉口约有60万人,平均每人每天产生0.9公斤垃圾。
记者在展示的老物件中,看到一份1951年武汉市政府公安局和卫生局印发的布告。布告中对环境卫生提出了八项规定,其中包括自住房屋及分配负责打扫的道路路面,须于每日上午七时前打扫完毕,并经常保持清洁;厕所须于每日上午七时前打扫清洁、禁止随地大小便;保持公共清洁,不得随地丢弃果皮纸屑。这说明当时政府就对垃圾清运管理得很严。
展览解说员说,半个世纪前,垃圾分类对武汉市民来说已经不是新鲜事了。武汉市地方志记载,武汉市在1960年前,曾实行有机垃圾(菜根、菜叶、果皮、果核等)与无机垃圾(玻璃、废铁等)分类收集,居民先分类存放,清洁工人一天收有机垃圾,隔一天收无机垃圾,便于将有机垃圾堆肥发酵后运送农村作肥料使用,后来由于居民不习惯而停止。
随着城市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多,武汉每天产生的生活垃圾也越来越多,目前每天约产生1.2万吨生活垃圾。去年,武汉市已在87个街道办事处的217个社区、811个居民小区开展垃圾分类试点,今年全面推进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分类覆盖率大幅提升。武汉市环投集团负责人表示,一座城市的环卫历史,反映了这座城市的文明进程。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物联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大众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大众新闻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